因家汉水曲,相送掩柴扉。故郢生秋草,寒江澹落晖。
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独过浔阳去,潮归人不归。
猜你喜欢
五彩绣衣裳,当年正相称。春风旧关路,归去真多兴。
兰陔行可采,莲府犹回瞪。杨家绀幰迎,谢守瑶华赠。
御街草泛滟,台柏烟含凝。曾是平生游,无因理归乘。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
2、张旭.山中留客.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2011,07:19-21
山行:一作“山中”。春晖:春光。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云:指雾气、烟霭。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西风骚客倦游吴,吊古心怀此暂舒。
鬼籙久应除佞嚭,民思今果庙神胥。
虽然邪正皆归死,奈有忠谗各异书。
回首旧江江水在,怒涛犹是不平初。
拥棹思悠悠,更深泛积流。唯将一星火,何处宿芦洲。
松籁萧条烛影幽。雨声和滴到西楼。金炉香断三更梦,玉簟凉生五月秋。
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暗凝愁。疏帘到晓檐花落,滴碎离心苦未休。
去家一日已思家,浩渺归期未有涯。满眼春风最多恨,无言似笑小桃花。
故人虽即位,自不愿为官。天下事已定,山中人可闲。
一丝江月色,千古客星寒。捷径终南士,闻风定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