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友当年盛,斯文元祐徒。艰虞共流落,存没半呜呼。
顾我真无赖,逢公幸不孤。祇今还一恸,即此是穷涂。
猜你喜欢
圣王兴炎运,明公起妙年。材推汉庭右,学自北方传。
出入丹心壮,安危素发鲜。空馀题剑在,光烛旧林泉。
旷宇元无际,孤标自不群。物情良有寄,谗口讵堪闻。
未许时明政,犹堪史阙文。衣冠忽长夜,馀子谩纷纷。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峻阁标灵嶂,盘回翠岫连。佛香云和袅,天烛斗齐然。
万色虽看界,诸空悉露禅。道林调白马,于此业青莲。
溪草林花争碧红,伤心黄壤閟芳容。
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
伊昔老盆常共酌,即今败絮倩谁缝。
臼间一斗仓陈粟,薄暮归来独自舂。
杨侯作书倚庭柱,不觉震雷掀屋去。许侯一盏便醺酣,遮莫王公也箕踞。
两君落魄不堪闻,愁杀当年郑广文。看却聋丞并酒尉,何曾敢说故将军。
沤波涨碧兰苕春,王孙英标真可人。眉山老仙招不起,东风谁荐溪头蘋。
清兴怀贤应淬发,一夜松窗歌白雪。晓来点笔为传神,宛似临皋步明月。
杏花零落山城中,悠悠往事如云空。何当共饮玉堂酒,半枝烛影摇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