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胜多遗迹,州贫异旧闻。
雌堂方致士,矮屋可烦君。
黄放无遐迩,朱勾有惰勤。
岭民如见问,白首布襦裙。
猜你喜欢
路转青枫径,泉通古石桥。规模灵隐小,景像上方遥。
书壁藤牵袂,寻源草没镳。每怀登览日,东海暮生潮。
夜气当楼白,高天易得秋。星争渔火出,风挟海云流。
军府方多事,烟波有古愁。应怜一樽酒,抚髀欲何求。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lí)。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táo)令去官迟。
草间蛩(qióng)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
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78-179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故篱:故乡。
尚平:即尚长(尚子平)。一作“向平”。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蛩响:犹蛩声。蛩:蟋蟀。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期:约,约定。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笑推窗户揖青山,茶鼎松风入耳潺。
老去已知今世错,贫来剩得此身閒。
漱流枕石心长在,涉水穿林步已难。
六十年来醉题壁,那知尚在白云间。
徵书昨岁遣蒲轮,一载君恩许乞身。万里晴空余老鹤,五湖浩荡有潜鳞。
同时祖饯倾名士,到处溪山访异人。却笑汉廷疏广去,赐金夸耀里闾频。
忆昔参鸾识俊英,朱旛绣斧尽能名。
书随庚岭一枝寄,句挟韶江九奏成。
吴粤交驰清夜梦,参辰不隔故人情。
何时重醉金槽曲,一洗阳关别恨平。
云暗山如醉,风来树若颠。
怀人多有梦,忧国少安眠。
江海浮鸥鸟,山林叫杜鹃。
老生头已白,见景忽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