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书初见一枝藤,入手方知锻鍊精。远寄只缘怜我老,閒携常似共君行。
静轩独倚身同瘦,小圃频游脚为轻。何日归舟上新洛,拄来河岸笑相迎。
猜你喜欢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hén)。
满酌(zhuó)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参考资料:
1、衣殿臣编著.历代友情诗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434-436页
2、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249页
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人亡:指苏轼亡故。
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中山酒:中山所产的酒。中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起起公终矣,斯文将奈何。新书传异域,旧隐寄东坡。
直道谋身少,孤忠为国多。死生公论在,高义山峨峨。
白玉棺无价,青囊葬有书。奔星来启路,走电去随车。
官是修文号,人同上行居。峨嵋山下客,谁是跨鲸鱼。
老龙起深夜,来听洞箫声。酒尽客亦醉,满江空月明。
薄薄酒,胜茶汤。刳麝脐,为有香。断尾山鸡避文章,直木先伐甘井竭,谁将列鼎移黄粱。
扬雄草玄反嘲白,曲糵宁非井丹食。却念牛衣儿女心,王郎漫致回天力。
五湖归去弄烟月,伏剑成名空玉雪。饮薄酒,醉后纷纷亦何有。
莫厌薄酒薄,莫恶丑妇丑。君不见王寻百万驱虎豹,千兵扫荡同拉朽。
又不见高堂笙歌午夜饮,明日哭声喧正寝。莫厌薄酒薄,到头一醉亦足乐。
莫恶丑妇丑,携子弄孙同白首。高飞远走固亦乐,莫救眼前忘时后。
光绪三载君始生,仲冬壬戌微雨晴。若翁草疏昼闭閤,我来小坐闻啼声。
悬弧出告一笑乐,曰陈曰潜咳而名。前尘历历君已艾,乞画使我百感并。
敬舆王佐斥不用,唐祚陵替风先萌。朱三崔胤厚相结,纵百韩偓焉扶倾。
君编奏议昨进御,辨奸两札声铿宏。行朝拊髀惜忠谠,嘉汝风矩书以旌。
丝纷幅裂类五季,国维垂绝需交撑。生三事一本童习,橐饘包贡惟其诚。
钓台有松干离立,图此敢与双栝衡?廿年苦语倘未忘,相勖晚节仍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