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都城外,天清见远山。断渠冰奠玉,连树叶飞丹。
牧苑千群出,耕畬万顷閒。赐田思往事,双泪不胜弹。
猜你喜欢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lì)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总为:怕是为了。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银阙沈沈锁嫩凉,满庭香雪缀娇黄。几人砺斧誇吴健,此夜登楼笑庾狂。
袖里高枝秋弄色,眼中清影玉生光。酒酣记得归时路,鹤背西风碧汉长。
荀氏有八龙,君家少其一。七星看伴月,承欢同绕膝。
顷岁月光掩,伤春集正刻。客秋一星沈,夺锦编又勒。
孟郊哭子哀,写怀曾纵笔。父子有天性,情固难自克。
不才且酸辛,矧乃才俊逸。吾谓君莫悲,君门方盛极。
有子总师干,有子勤吏职。群季亦闻人,诗书状行色。
兰桂满庭前,英英并秀出。君更寿而康,等身勤著述。
天地无全美,三多况已得。达哉漆园叟,彭殇皆俦匹。
释氏重真性,久存非物质。尼山有至言,闻道死何恤。
修短有定分,奈何自恻恻。老我颓唐甚,思抽惭乙乙。
一言聊慰君,色空傥可识。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楚地不知秦地乱,
南人空怪北人多。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
庭前植三桂,门外栽五柳。
有禽号仙客,爱莲呼静友。
邻墙竹千挺,晚色落杯酒。
终日对此君,乌知非我有。
云根流出泻寒声,冷沁禅关竹树清。
气泄化胎飞宝锡,岩开冰谷愧尘缨。
鹤林月浪秋常浸,龙海波涛夜忽惊。
分我一瓢甦旱岁,化为霖雨泽苍生。
烟雨濛濛古梵宫,院庭深悄若无僧。林梢一点荧荧碧,知是层楼供佛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