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平生山水兴,劳君健笔写清幽。流云欲送千峰雨,飞瀑深涵五月秋。
玉笋匡庐浑在目,天台秦望亦忘忧。白头经济曾何补,只好投簪约共游。
猜你喜欢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jǐn),出门俱(jù)是看花人。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3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2-303
3、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5
4、麦晖.“莫待上林花似锦”——读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决策与信息,1999,12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孤身蹬,泛秦川、西入磻溪乡域。旷谷岩前幽涧畔,高凿云龛栖迹。
烟火俱无,箪瓢不置,日用何曾积。饥餐渴饮,逐时村巷求觅。
选甚冷热残馀,填肠塞肚,不假珍羞力。好弱将来糊口过,免得庖厨劳役。
装贯皮囊,熏蒸关窍,图使添津液。色身轻健,法身容易将息。
蕊小雕琼,花明镕蜡,天交一旦俱芳。丰臞虽异,皆熨水沈香。应笑粉红堕紫,初未识、调粉涂黄。凭肩处,金钿玉珥,不数寿阳妆。思量。谁比似,酥裁笋指,蜜翦蜂房。又何须酣酒,重暖瑶觞。且放侧堆金缕,骊山冷、来浴温汤。谁题品,青枝绿萼,俱未许升堂。
醉翁亭上文章伯,七百年来无此客。泉香酒冽溪鱼肥,山川一一都生色。
我从海外遥称觞,图公容猊如生觌。竹西位置非偶然,主人乃公之远戚。
当年遗表借海神,爪痕宛在泷冈石。瀛壖解事读奇文,妇孺犹能师画荻。
公也相逢笑口开,天生书剑吾侪役。故人范韩不得意,西谣一曲嗟何益。
逢山旧侣有小宋,袖中七论驱戎狄。椽独双行且著书,与公风月谈今夕。
元老三朝鬓未苍,碧澜天目供文章。初将息念归祗树,雅有高名在柏梁。
冀北群群空騕袅,淮南字字挟风霜。书成旧锡黄银印,梦醒犹疑白玉堂。
善诲门墙多末照,怜才齿颊有余香。齐纨忽展银钩赠,越锦难轻玉案偿。
共道贤良惟一董,可能京兆拟三王。芃芃兰桂秋逾茂,蔼蔼桑榆日未央。
丹穴凤毛开气色,清时狐笔借飞扬。莫言兴尽山阴舫,衣带居然一水乡。
东野山人有晋风,归来三径自栽松。锦囊句好闲中趣,铅鼎丹成静处功。
无事杖藜随野鹤,有时隐几看晴峰。长江近日风波恶,莫向深渊下钓筒。
协律新教罢。
河阳始学归。
但令闻一曲。
余声三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