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京口三山梦,乘兴招携得暂游。云起半江浮远岫,月明千里落寒流。
僧扳绝顶看秋色,雁度轻阴下润州。一自焦公栖息后,何人洞里狎飞鸥。
猜你喜欢
竞前正作蚁旋磨,逐物方知鹊失真。安得此身随杖屦,却来堂上作閒人。
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纻缟。何日变成缁?《太玄》吾懒草。
涉溪来过东溪老,断枝槁叶纷如扫。
忽逢溪鹊昔未识,言语惺憁羽毛好。
异哉驯狎若可呼,迹虽甚疏情有余。
上穿苍烟立高树,下踏白石窥游鱼。
老夫日日溪头行,见此不妨双眼明。
定交物外从今始,岂独沙鸥可与盟。
柳叶鸣蜩(tiáo)绿暗,荷花落日红酣(hān)。
三十六陂(bēi)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
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
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牵着我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
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从前见过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参考资料:
1、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鸣蜩:鸣蝉。酣:浓透。“柳叶”二句:一作“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春水:一作“流水”。
持:携带。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诗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之类的写法表现了更多的内容。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读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漂泊来南国,客途喜识君。文章敦夙好,诗酒见情真。
世事凭陵劫,孤怀寄落尘。西湖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桡。烟月迢迢,金陵渡口去来潮。
自古风流皆暗销,才魂妖魂谁与招?彩笺丽句今已矣,
罗袜金莲何寂寥。
新亭高敞枕城隈,万里江山爽气来。
云外孤峰擎日晚,林间啼鸟唤春回。
登车谩有澄清志,览景惭非赋咏才。
太守风流民讼简,落成尊酒许相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