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杨花已满林,片帆遥指古田阴。长途未习蛮溪语,别舫偏怜粤客吟。
閒按水程寻古驿,静依沙渚数栖禽。浮生踪迹真如幻,不用骊歌百感深。
猜你喜欢
又名:征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zhāo)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zhǒng),万里黄河绕黑山。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参考资料:
1、陈志明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朝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萧萧风雨度重阳,匹马罗山旧战场。白发渐随秋色老,黄花空忆故园香。
云迷古树千峰远,雾锁清溪一水长。萸酒年年常醉客,争雄壁垒几沧桑。
轻风五雨汎轻舠,柳映花遮秀野桥。明月一天澄似水,水云亭外夜迢迢。
满卷玲珑实碎金,展开无不称人心。
晓眉歌得白居易,貌卓{两字左均加兀}卢郎更敢寻。
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
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
未可充三棒,惟堪轸七弦。尽持挝孟德,莫去恼师延。
合并支苛雾,商量摆酷烟。长腰双鹄卵,大茧八蚕缠。
翠叶遮难满,黄臕映自妍。远藤香结字,近水脆生涎。
内履愁无地,悬匏苦在天。同心思苏小,匹骑走杨坚。
国岂无双士,军元有两甄。邵平闻恨晚,武瞾摘还怜。
虾蟹睛丫海,麖麋角聚颠。行排鸿入汉,齿露象埋田。
夜夏啼周日,麒麟哭鲁年。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獧。
钩吻黄精贼,蟛蜞紫甲权。出蓝书未熟,本草注徒笺。
庆吊俱迂尔,蓍龟亦莽然。下帘翁巳矣,谁为跌三钱。
廊庙与山林,彼此了无异。何以空诸缘,惟心持半偈。
月色上方高,恍悟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