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嬴鹿失楚骓已,乃公马上空相侈。威加海内悲故乡,四皓不来将易子。
左袒终归侧室儿,右相安刘功孰比。天为一代启仁君,景残武纵叨馀美。
少子曾孙繇博陆,昭明宣核安遐迩。杂霸贻谋初乱家,元成以下安足齿。
岂知伏莽在新都,漫愁飞燕为祸始。麒麟罢禅金縢作,著石丹书符命起。
卯金孺子辞未央,新室文母空投玺。白水真人弗绛衣,铜匮新皇何日止。
猜你喜欢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yáo)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一卷新诗费剪裁,元龙豪气贯兰台。几多遇合成泥爪,无限兴亡付酒杯。
案牍馀闲公兴健,蠹鱼生活我心灰。鲤鱼遥示琳郎韵,疑是江郎梦笔来。
唤起玉关豪杰,开倦眼,盼青云,去从军。
如许纵横狐兔,臂鞲缠杀人。依旧极天衰草,向黄昏。
何处千杯一放歌,楚云刚好共婆娑。百年几见都难说,一日三秋不啻过。
笑索梅花催拄杖,照眠山月满行窝。高溪远卜衡阳下,却到而今梦更多。
劝公一,识取心王万事毕。六尘堆里拾得来,历劫元来未曾失。
暮春三月之佳日,画里看花小阁杯。一双皓鹤巡池走,百叶绯桃映绶开。
卷幔不知云乱入,题诗应怪雨相催。武陵何处能忘世,莫遣閒人取次来。
诗心不滓骨尤清,小许公呼作小名。繁弱挽将才更健,駏驉骑著句还成。
酣歌要得姬人赏,朗咏常教俗客惊。暂返僻村谁可语,绕园思迸豆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