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思方岁莫,饮食视云需。怀肉曾誇剑,分羊复耻钩。
饥犹存季女,饱欲死侏儒。簌簌何人者,还誇谷有无。
猜你喜欢
匡居能竟日,今始识閒曹。静觉餐仍素,谁云酒目劳。
殷忧多若醉,嗛食少为膏。手口徒相息,心颜几忸陶。
日月将穷节,民神合聚时。鱼冰坚泽腹,蚕火照田丝。
观蜡因人乐,退公或自私。作糜名口教,授粲岂徒期。
晴烟漠漠柳毵(sān)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毵毵:柳叶枝条下垂貌。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湘水衡山冠楚西,逢君曾与胜游期。桥跻危蹬寻僧去,月满归舟载酒时。
岁律别来惊易改,琴徽空自寄相思。试看湖上梅应老,不解东风赠一枝。
三月韶光满帝都,郊游士女竞欢呼。五花战马驮红袖,百结柔丝络翠壶。
昼困柳眠莺急伴,春浓花醉蝶争扶。书生对景愁虚度,也学乘风咏舞雩。
客窗呼酒濯离愁,别后骎骎岁若流。困学久磨维翰铁,怀人空倚仲宣楼。
芝川风月添新梦,葛水溪山忆旧游。后会相期在何日,浙江亭上看潮头。
野唱自凄凉。一曲孤鸿欲断肠。恰似竹枝哀怨处,潇湘。
月冷云昏觅断行。
离思楚天长。风闪青灯雨打窗。惊起小红楼上梦,悠扬。
只在佳人锦瑟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