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郭人家蚕上箔,隔溪村落犊归田。满堤杨柳满畦菜,黄到维摩岭上烟。
猜你喜欢
峭(qiào)寒催换木棉裘(qiú),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峭寒:料峭。
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蝶舞蔬畦晚,鸠鸣麦野晴。
就阴时小息,寻径复微行。
村妇窥篱看,山翁拂席迎。
市朝那有此,一笑慰余生。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路无人到迹,林有鹤遗毛。物外趣都别,尘中心枉劳。沿溪收堕果,坐石唤饥猱。
悲歌厌听久无襦,倦客翻嫌出有车。杖策岸巾山下路,百钱聊欲饮樵夫。
旅窗真闷极,晚斋望秋来。溪水拖烟尾,山峦曝雨腮。
独行歌兴逸,一笑客愁开。今夜中秋月,谁人送酒杯。
原野宜秋步,支筇日欲斜。
断桥时立鸟,疏草露行蛇。
细雨沾梨叶,微风过稻花。
坡西又吹笛,烟火两三家。
野步随吾意,无劳问是非。
风莺移树啭,江燕引鹐飞。
一径入寒竹,千峰驻晚晖。
幽怀在天末,何在更忘机。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
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