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铺圩岸野人稀,渡口农家白板扉。小浪枕边惊梦早,远峰天外送青微。
星星落木空疑雨,片片轻鸥自浣衣。缥缈夷光何处去,扁舟万顷拥朝晖。
猜你喜欢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2、江天主编.《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891页
蛰:潜伏。快:有痛快爽快意。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缥缈风烟上,谁栽柏满庭。诸郎浑玉雪,前哲想丹青。
举国思人鉴,重泉掩德星。空馀千载事,寒露泣秋萤。
白杜诗人大方家,诗两牛腰书五车。
高谈世事坐扪虱,大扁丈在名听蛙。
我见东野低头拜,三年未了听蛙偿。
蛙有何好君赏音,从黾得蛙自尊大。
君胡不听高冈丹凤鸣,又胡不听华亭鹤唳声。
答云二物不间出,吾与此蛙别有情。
年来凤去避矰弋,梧桐其棲竹其食。
有时伸喙鸣朝阳,反被妖乌豪鹞击。
鹤亦远引归辽东,无缘得近清宫。
纵鸣九皋许嘹唳,流矢伤翼愁天翁。
不如且听蛙声好,唤回梦觉春池早。
纵饶翡翠上苕兰,差胜蛩螀啼露草。
王子掉头曰不然,夫君标致如胎仙。
富家有子比雏鵷,吾道岂得长迍邅。
不妨少待两三年,一鸣惊人飞冲天。
群蛙蜿蝡何足怜,弃置官池任啾喧。
华屋陈高会,春风众物新。嘉宾共科籍,胜事动邦人。
大白期无算,清谈信绝尘。诗豪两难敌,弱力厌千钧。
江枫乍点逐臣桡,鸡骨逢君黯自销。三黜官从士师后,五噫人去伯通桥。
愁中棣萼芳难采,梦里梅花路不遥。莫向墓田轻有誓,罗浮秋色转应骄。
君士但丁帝,雄姿不可方。丹青有遗殿,户牖半颓墙。
三国归灵统,东都辟矞皇。金盘摩色丽,摩抚起苍凉。
朝发长涧头,夕宿长涧尾。伤哉长涧人,祸变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