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凿灵两丘土,玉垒灵关一荒莽。
杜鹃衔哀诉千古,万里游魂腥血污。
冤声无路叫天公,吻血洒地花为红。
巴江东下流无极,目断巴山归不得。
此身岂是无羽翰,天梯石栈云漫漫。
落花冉冉江城暮,年年客梦乡关路。
丈夫志气笑沐猴,安知狐死还首丘。
沛公击筑歌汤沐,钱王锦衣衣林木。
寄巢生子傍他谁,众鸟虽怜只自悲。
哀号力飞毛不归,老尽遗民城郭非。
猜你喜欢
谁写云烟枯木容,观来个个呼无念。我知无念元无相,想是灵光常现见。
人物名家旧姓吴,一枝神笔近来无。赵州故事谁相委,写我青山行脚图。
眼看青白面无文,鹤骨何妨瘦几分。竹笠芒鞋多逸韵,超然一片入山云。
霜华欲白月轮低,隔水思君玉观西。哦就小诗聊作答,争如孔雀换山鸡。
命驾关东千里馀,拂衣前去未勤渠。自怜病客料秦虎,共学骚人忆郢闾。
赋就句奇轻恶道,诗成意远欲閒居。此生辛苦君能识,不向他人道看书。
旷圃风郊尔独开,国香仙色敢辞猜。若先桃李名应减,纵隔城池客自来。
秾压野栏张燕待,饯临官路挽骢陪。万须千萼非容易,忍遣台霜近酒杯。
吴苑晴芳野色开,客居旬日坐莓苔。山中风物谁堪侣,江上烟帆尔独来。
春井虎光沉剑壁,午钟花雨散经台。明朝南北俱尘旅,可负当尊锦瑟催。
高僧话别忆匆匆,欲写相思意万重。乳水澄弘涵夜月,石门幽胜隐仙踪。
寺深广福应难到,路入杨溪莫易逢。何日乘閒一相访,共听清论说降龙。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要理解这首诗,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里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玉。并且倾向于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明显有问题的。首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文的提示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而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玉而“病”的程度,又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其二,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自己对人生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香谜》,其末一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无独有偶,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玉而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又如何是“风雨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玉,把整首《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里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宝钗高洁的社会理想方是。同回,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一句即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老辣之物也。比喻运用权力和法律,对螃蟹一样的恶势力进行惩罚和制裁。菊,高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比喻高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里对黛玉表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可见,男女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人、农民努力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士人“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样也自然引出一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而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高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
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而把这首诗与宝钗的另一首《画菊》诗对看,一忧虑、愤懑,一潇洒、解脱,这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人生观必将由忧世、愤世,而走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虽离别亦能自安”的心态,以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