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从来瘴疠深,潮阳南去更难禁。
当时三载曾无事,不放闲愁入寸心。
猜你喜欢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lù)窠(kē)。
斜拔玉钗(chāi)灯影畔(pàn),剔开红焰救飞蛾。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2.
禁门:宫门。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红焰:指灯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东篱何处酒,此日恰登山。双屐涛烟湿,孤筇柿叶斑。
逐臣天地阔,胜会壑云閒。学道他年事,萧骚澹客颜。
我车出蜀十年强,感旧情怀未尽忘。有问老衰师为道,心如冰雪鬓如霜。
有卒升我堂,手执丈八殳。自称千夫长,意气何粗疏。
公然踞高榻,狞色如于菟。顾盼傍无人,摇头捋髭须。
时时越几席,颠倒案上书。我欲呵咤去,恶声恐相随。
含愠姑与言,但誇身手粗。昨日战城西,杀逐诸贼奴。
高马我夺得,丈夫亦知无。奋臂好临阵,叫嚣若呼卢。
袒跣过无礼,貌狠心弗舒。夫子进顽童,互乡亦何诛。
当其遇阳货,唯诺无趑趄。豺狼正满野,章甫多泥涂。
区区一介士,焉敢拒武夫。逊辞庶免侮,且复忍斯须。
日暮方出门,临行更踟躇。
一片荒凉艮岳峰,竹枝歌罢寝园空。不知龙驾归何处,閒却棠梨一树红。
严驾发沧浪,行乐从所之。
方诸款青童,隐景朝郁仪。
流金戒前导,玉节纷萎蕤。
运策乘飞电,扬旌耀彩霓。
斑龙承倒景,蠖略翔紫微。
命我发金策,受事临西垂。
白帝启真籙,斟酌合四时。
解带清商馆,置酒璇渊池。
高酣发空谣,群响凄以悲。
海水变苍陆,翻覆如奕棋。
咄叱红尘子,役役何所为。
堪笑吾家五亩园,新添石岸筑云轩。眼看流水清无底,面揖群山翠欲奔。
拂拂好风凉入座,娟娟明月影侵门。弟兄岁晚团栾处,自摘青蔬荐酒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