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守蓟门,上书论边事。七害与六失,极之以四弊。
所言诚晓畅,执政可其议。筑台二千里,财用亦已费。
号令既严明,器械犹犀利。不恃彼不来,恃我实有备。
在镇十六年,虏骑莫敢至。当时遣大臣,三岁一阅视。
督抚不掣肘,诸将受节制。乌虖谁之功,江陵方在位。
猜你喜欢
投老百无成,山林送此生。
薄才元易尽,古道竟难行。
陋巷牛羊迹,衡门鸟雀声。
新年幸差健,作意事春耕。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cāng)流未可源,高帆(fān)去何已。
岸边的树木隐隐绰绰地飘浮,天的尽头一缕孤烟袅袅升起。
江水蓝天浑然一体上下相合,缥缈云烟朦胧远树上下相似。
江水浩浩汤汤难以穷尽其源,扬帆的小舟飘到哪里才停止?
参考资料:
1、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78页
2、颜邦逸.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85-87
江干:江岸。干:水边。天末:天边。
烟树:云烟笼罩的树。
沧流:青色的水流。未可源:看不到它的源头。
“江干远树浮”二句,粗笔勾画江天远望的视觉印象,顺便点题。开篇就是“远树”、“天际”,使诗人那极日远眺、思深虑远的意态跃然纸上。远处的树木随着江岸一起在水面上飘浮,这是一种艺术变形,是由舟中远望时动摇不定的视觉印象与若浮若现的身世之感交融而产生的创造性想象。远烟孤起,是一个经过强化的画面。远烟,本来并不惹人注目,诗人不仅表现了它的存在,而且强调了它那孤独的升起,显然,这是孤身羁旅之情的外射。
“江天自如合”二句,如果说前两句勾出了一幅初步的素描稿,那么这两句就是深入刻画的景象,表现着印象与感受的更深一个层次。看吧,江天一色,空明浑涵,远树如烟,虚实一体。诗人在物与己的对比关照中,强烈意识到天地的雄浑壮观和大自然的自在与和谐。
“沧流未可源”二句,是画面绘事的最后一笔。诗句主要抒写去程邈远,难以预期,宦海浮沉,吉凶莫测的忧虑。其中不乏失落感和虚无感。与此同时,诗句也赞叹了大自然的无限壮阔,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积极高扬成分的折光。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写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诗人强调主观印象、独特感受。按照由景入情,由实入虚的脉络展开意境,两句一转,层次井然。诗歌的笔调疏淡,语言清丽。
范云诗向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之誉,此诗当之无愧。口语化的诗句,和谐的声韵,巧妙的对仗,读来有如流风回雪,轻便宛转。诗有凄婉之意,但因眼界高远,用笔遒劲,基本情调还是悲壮的。
敷溪南岸掩柴荆,挂却朝衣爱净名。闲得林园栽树法,
喜闻儿侄读书声。眠窗日暖添幽梦,步野风清散酒酲。
谪去征还何扰扰,片云相伴看衰荣。
谁道衡门后,文章满汉廷。禅辞中使问,汾曲帝王听。
一代尊遗墨,千秋让汗青。绝怜扬子易,只拟覆人瓶。
一峰高锁不从今,豪贵亭台世共钦。登眺此时随极目,笙歌何日断清音。
风飘碧瓦垣多缺,草满瑶阶树少阴。胜事已空山独秀,层崖夕照紫云深。
鬼谷弟子捭阖,东方先生滑稽。
彼哉妾妇道也,上以俳优畜之。
双鬟绿发齐,多笑蔫红落。穿竹过西斋,问字时偷学。
娇慵不惯羞,同倚阑干角。屈指数元宵,灯火堪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