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乡云水内,春日众山开。淮浪参差起,江帆次第来。
独归初失桂,共醉忽停杯。汉诏年年有,何愁掩上才。
猜你喜欢
羡君归著老莱衣,风雨纷纭欲别时。会是东堂许为友,自怜扶路不胜悲。
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
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裴回。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禅心独理灯无尽,曲论怀私物不齐。
拱木已严千岁冢,狂澜难决万金堤。
古今蔽显神功相,天地韬藏裕眼迷。
会看清风明月夕,云间端有鹤来栖。
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
妙质寄郢匠,素心乃林泉。
力耕不罪岁,嘉谷有逢年。
校书天禄阁,蓺竹老风烟。
携提寒泉泓,松煤厌磨研。
藉甚在台省,六经勤传笺。
谏草蠹穿穴,江湖渺归船。
春官酌典礼,日月丽秋天。
少也长母家,学海颇寻沿。
诸公许似舅,贱子岂能贤。
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铅。
新诗先旧物,包送比青毡。
缪传黄梅钵,未印少林禅。
汲井涤败墨,苍珪谢磨镌。
玉蟾泻明滴,要须笔如椽。
眷求尽耆德,舅氏且进迁。
山龙用补衮,舟楫功济川。
当身任百世,旧学不虚捐。
私持杀青简,缉缀报餐钱。
屡书愿无愧,傥继麟趾篇。
我闻无量寿,世作天人师。
有祷必应感,如形影随之。
吾见盛德士,吏隐江之湄。
岩岩栋梁材,为桷岂所宜。
守道心自适,怡然见双眉。
何当日千里,整顿黄金羁。
嗟予拙无用,正坐千林姿。
荷兄独青眼,少雪群儿欺。
兰菊虽异芳,春秋莫予遗。
相逢一尊酒,驻马聊共持。
偶观香雾郁,彷佛初生时。
愿兄寿无量,登庸侍彤墀。
年年遇今日,酌酒共瑶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