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爱蘅茅下,闲观山海图。幽人自守朴,穷谷也名愚。
倒岭和溪雨,新泉到户枢。丛阑齐稚子,蟠木老潜夫。
忆戴差过剡,游仙惯入壶。濠梁时一访,庄叟亦吾徒。
猜你喜欢
三月春寒似岁寒,片帆何事宿层滩。打篷数点惊疏雨,入梦千声叹急湍。
蓑影渐同衰鬓乱,灯花空对壮心残。渔郎飘泊君休笑,渭水桐江总钓竿。
盗贼浮生困,诛(zhū)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hè)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参考资料:
1、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
2、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
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面的山。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浮生: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诛求:指官府盘剥。
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月迥无隐物,况复大江秋。江城与沙村,人语风飕飗.
岘亭当此时,故人不同游。故人在长安,亦可将梦求。
养痾伏园庐,秉耒顾微养。艺苑嘅荒落,宾阶缅虚旷。
黄生大雅流,金玉振高响。念我来飘遥,澄江进吴舫。
霞裾汎秋尘,羽爵洽朝饷。披襟神偕畅,析疑道弥广。
缱绻淹旬留,契合终古赏。临岐重解携,伫立增惋怅。
溶溶月色寂临除,一盏寒灯半榻馀。南浦幽閒花睡尽,西风萧瑟雁来初。
长年乡思逢秋乱,此夜羁情对影疏。冷酒盈樽难独酌,徘徊窗外数星虚。
远山细腻近山粗,别处求粗也则无。
更向远山山外看,教君病眼一双枯。
白石郎,临江居。
前导江伯后从鱼。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前两句可看作是比兴,后两句是形容了一位言语难以描述的美男:石块相垒成的玉山,挺立的青翠苍松。玉的内涵、和松的气质,常和美男相联系。这里,用二者来与男神的美貌相比拟。他的绝代风华,世上再没有谁能相比。关键在于一个独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