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总芸香阁署崇,可怜诗句落春风。偶然侍坐水声里,
还许醉吟松影中。车马照来红树合,烟霞咏尽翠微空。
不因高寺闲回首,谁识飘飘一寒翁。
猜你喜欢
青枥(lì)林深亦有人,一渠(qú)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qiāo)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4-585
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深:一作“疏”。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茅舍:茅屋。缲丝:煮茧抽丝。
不惜:不顾惜;不吝惜。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不拟西风一顿凉,看看凉近木椎香。
人家未得征夫信,蚤有砧声怯雁行。
县令于是袭汉唐,震雷为治制封疆。得人固可恩千室,无状须忧病一方。
愚品昔蒙登仕籍,薄材今幸预朝纲。但欣孤迹辞丘壑,岂有深谋赞庙堂。
万里山川来陇蜀,十分风物类江乡。存心抚俗图归正,顾己临民敢不庄。
莲幕似君诚慷慨,兰言遗我极芬芳。自嗟寸善无裨补,更辱长篇盛播扬。
投李莫嫌迟报赠,解琴终拟效更张。若孤朋照宜身愧,冠弁峨峨佩玉苍。
丹成黄白百千筹,游戏飞行得自由。却笑人间骑鹤客,腰缠十万上扬州。
造化开神秀,七闽领诸秘。郁郁龙潭山,乃在青天际。
丹梯万馀仞,满目生淩厉。传闻帝西顾,眷念在沴戾。
乃遣苍龙精,守此玉潭㵝。龙也栖昆崙,始复发枯滞。
霏霏霢霂膏,濯濯清泠惠。万灵一洒遍,帝心自兹慰。
龙乃复韬彩,归卧故山澨。顿令观光人,矫首歌名世。
涟漪二十里,清淡得我性。微风不复摇,天水相与净。
秋容入崖柳,晚色依渔艇。彷佛会稽游,南湖似明镜。
意行曾到楚法臯,占得双泉第一寮。
窗户邃深钟磬远,客尘都向静中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