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光五世要青组,出入珠宫引箫鼓。醉舞雄王玳瑁床,娇嘶骏马珊瑚柱。
胡儿夹鼓越婢随,行捧玉盘尝荔枝。罗山道士请人送,林邑使臣调象骑。
爱君一身游上国,阙下名公如旧识。万里初怀印绶归,湘江过尽岭花飞。
五侯焦石烹江笋,千户沈香染客衣。别后想君难可见,苍梧云里空山县。
汗苑芳菲入夏阑,待君障日蒲葵扇。
猜你喜欢
山与歌眉敛(liǎn),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xiàn)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gū)黍(shǔ)连昌(chāng)歜(chù),琼(qióng)彝(yí)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参考资料:
1、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玉舟:玉制的酒杯。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盥漱焚香坐翠微,烟霞犹在芰荷衣。怪来不作人间梦,一夜寒泉拂牖飞。
南门点检旧行踪,最苦人人认得侬。羞涩面皮无处著,横拖山屐过青松。
浆成乳酒醺人醉,肉截鹅肪上客盘。
有核如匏可雕琢,道装宜作玉人冠。
南公伤心武关客,三户人烟悲欲咽。阿孙亦号楚怀王,居巢老人定奇策。
牧羊立后原无功,卿子冠军非英雄。渡河九战钜鹿震,入关一炬咸阳红。
将军自王等闲耳,徙帝上游嗟已矣。谁令击杀临江中,缟素翻怜汉天子。
由来反掌成儿嬉,君家世将宁如此。舣船下马呼天亡,咫尺江东非故乡。
亡秦必楚楚事毕,岭云郢树同苍凉。君不见郴州城西一抔土,碧血斑烂雪花舞。
寒销白虎墓门空,更听明年啼杜宇。
求富诚非憎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
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
赠我貂襜褕,报以明月珠。古来声名人,一一行此涂。
汉中屠沽儿,适可曹公奴。人生嗜好异,至有海上夫。
孰能识其然,饱此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