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猜你喜欢
扶桑(sāng)已在渺(miǎo)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万里乘涛来绝海,中朝冠盖尽相知。丹丘博士与饮酒,青城先生邀赋诗。
传钵底须归故国,把文遂欲动京师。绝怜船上看春色,二月官河水发时。
归舟云海别,断梗杳无踪。万里随风去,三山何处逢。
客程浮日夜,乡树隐鱼龙。纵有相思字,何由寄一封。
壁观胡僧入大梁,单传必死活人方。
至今此术遍天下,航少梯山空自忙。
大舶浮空驾浪来,顶门有眼未曾开。
南山虎口翻身出,日本生成一祸胎。
夜来归梦绕乡关,沧海何曾碍往还。
有问大唐天子国,为言覩史在人间。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
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
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古貌宛休公,谈真说苦空。应传六祖后,远化岛夷中。
去岁朝秦阙,今春赴海东。威仪易旧体,文字冠儒宗。
留学幽微旨,云关护法崇。凌波无际碍,振锡路何穷。
水宿鸣金磬,云行侍玉童。承恩见明主,偏沐僧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