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侵侵生有涯,青襟曾爱紫河车。
自怜悟主难归去,马上看山恐到家。
猜你喜欢
辟谷无方强忍贫,今难于忍以情陈。不反君眼青为白,可使吾庐故作新。
促(cù)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jī)异天真。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参考资料:
1、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85-2862、
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哀音:哀婉的声音。
稳:安。亲:近。
得:能够。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十年剧倾驰,此日际风度。胡然龚黄最,未接夔龙步。
诗成肯遽休,客醉那得去。却恐驿书来,湖山适成趣。
上书不待报,解绶归田庐。斯岂悦隐沦,遽欲言遂初。
衰慈遘沈■,医药寡异谟。百念不并牵,仓皇即脩途。
我友二三子,祖宴此城隅。缱绻握手间,形滞神不俱。
西望九折坂,我肠更郁纡。北风排雁行,踬羽日夜疏。
五里一返顾,十里一哀呼。非君回云照,浊水永自涂。
努力敦兰好,合并亮不诬。
泉冷石气清,雨涤山容净。行行苍蔼中,一往乘幽兴。
迢递陟层峦,盘曲上危磴。地间草木春,人远禽鱼静。
赏爱情屡延,怀新路无定。阴知岚雾滋,密识松篁映。
挹翠释烦襟,濯流浣尘听。眷彼云物奇,悦兹山水性。
向晚憩精庐,带月下樵径。回首望烟扉,隔萝袅清磬。
山和尚,山和尚,低丛之下高林上。深飞撩动声稍稍,秾翠参差不能障。
不兰若,不招提,丁丁啼罢还栖栖。呜呼此友兮堪同栖,鲜枝润叶漫苍陂。
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
妙质寄郢匠,素心乃林泉。
力耕不罪岁,嘉谷有逢年。
校书天禄阁,蓺竹老风烟。
携提寒泉泓,松煤厌磨研。
藉甚在台省,六经勤传笺。
谏草蠹穿穴,江湖渺归船。
春官酌典礼,日月丽秋天。
少也长母家,学海颇寻沿。
诸公许似舅,贱子岂能贤。
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铅。
新诗先旧物,包送比青毡。
缪传黄梅钵,未印少林禅。
汲井涤败墨,苍珪谢磨镌。
玉蟾泻明滴,要须笔如椽。
眷求尽耆德,舅氏且进迁。
山龙用补衮,舟楫功济川。
当身任百世,旧学不虚捐。
私持杀青简,缉缀报餐钱。
屡书愿无愧,傥继麟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