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太伯甘斥卤,缄口铜人舌微吐。借资墨客富濡沫,骨醉唇香登燕俎。
半熟含酒老饕赋,此翁仅可闯堂户。班班隽永带神液,入室真味翁未睹。
菊坡风裁黄豫章,如食蝤蛑江
猜你喜欢
孟子见梁襄(xiāng)王。出,语(yù)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zú)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gǎo)矣。天油然作云,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shì)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语:告诉。
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领:即脖子。由:通“犹”定:安定。孰:谁。嗜:喜欢。与:归附。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百年风雨过,达者齐殇彭。
嗟我反不如,其下不及情。
昔余筮宾始,衣冠仕洛阳。无赀徒有任,一命忝为郎。
再践神仙侧,三入崇贤旁。东朝礼髦俊,虚薄厕才良。
游谈侍名理,搦管创文章。引籍陪下膳,横经参上痒。
谁谓服事浅,契阔变炎凉。一朝谬为吏,结绶去承光。
烹鲜徒可习,治民终未长。化鸡仰季智,驯雉推仲康。
此城邻夏穴,橚矗茂筠篁。孝碑黄绢语,神涛白鹭翔。
遨游佳可望,释事上川梁。秋江冻雨绝,反景照移塘。
纤罗殊未动,骇水忽如汤。乍出连山合,时如高盖张。
漂沙黄沫聚,礐石素波扬。榜人不敢唱,舟子讵能航。
离家复临水,眷然思故乡。中来不可绝,奕奕苦人肠。
溯洄若无阻,谢病反清漳。
日射江流紫,烟沙冻欲开。臈从梅蕊破,春傍雪涛回。
北斗瞻星入,东风应律催。鹓鸾隔朝省,不共上元杯。
联骑载旌㫋,移营乱垄田。人行风露下,月转斗牛边。
涉涧泥沾袂,穿林草没鞯。数家茅屋小,彷佛见炊烟。
望北空期克复功,弹丸割据霸图雄。千秋鹿耳门前水,犹作胥涛捲怒风。
万竹萧萧水绕门,九街车马自晨昏。晴天波影摇窗户,静夜秋声入梦魂。
曾为故人频下榻,每因佳客屡开尊。百年清致今犹昔,春雨深深长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