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将出处与谁谋,自幸还同李郭舟。每籍高谈延好兴,肯延俗债惹閒愁。
鸟于江上来还去,云向山头起复收。笑我别来身渐远,尚凭清梦到皇州。
猜你喜欢
久次含香厌粉闱,恳求茂苑得州麾。却寻旧日池台胜,犹忆当年几杖随。
入里下车修敬日,过家上冢致哀时。应怜二弟犹羁绊,万里边沙远帅熙。
潘岳闲居赋,陶潜独酌谣。二贤成往事,三径是今朝。——广宣
生幸逢唐运,昌时奉帝尧。进思谐启沃,退混即渔樵。——李益
蠹简封延阁,雕阑閟上霄。相从清旷地,秋露挹兰苕。——杜羔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荷花的清香飘满辽阔的湖陂,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
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鸭儿。
小船掀动了满湖风光,水波相连一派清秋,痴情贪看年轻人,让小船任意飘流。
竟然无缘无故隔船抛丢莲子,可是被远处的人看见,她大半天还在害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诗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季节。“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那么,莲子抛中没有?小伙子是恼是喜?可有什么表示?这些作者都故意避开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把笔锋深入到采莲女的内心。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心里埋怨自己太冒失了,为什么不等没人时再抛呢?这“无端”两字透露出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这首诗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民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晴原望原麦,一片绿云香。
弱冠声名翰墨场,一官小试活人方。
二王宾客推清介,半刺规横与善良。
可但仁风薰晋鄙,犹怜奇节老阌乡。
康宁寿考犹馀事,兰玉阶亭久更芳。
只对陈编坐,閒将稚子行。笔罢书将老,瓶响茶初成。
饥鹤窥冰涧,穷鸦话夕城。江烟回照里,转湿转鲜明。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