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开俗境栽新竹,满地冰圆映玉肤。
高梢争出翠凤尾,孤根对植苍龙须。
雨声曾洗越溪石,风影写成湘水图。
独有素娥留夜月,与君相对倒金壶。
猜你喜欢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层阿递流云,繁树散初旭。之子送我来,我送之子复。
既上辰州船,犹闻武陵曲。江空岁云暮,离思泫盈掬。
征鸿落寒音,微波汎晴渌。悠悠负芳辰,耿耿企旸谷。
临分致深情,炯若佩琼玉。人生重天伦,朋友非外属。
渺予尚真率,虚伪悲世俗。采采湘浦兰,猗猗鼎城竹。
行将往从之,一浣延览瞩。
我家仇山阳,昔有数椽屋。
误落尘市间,读书学干禄。
井枯灶烟绝,况复问松菊。
如此五十年,一出不可复。
高侯丘壑胸,知我志幽独。
为写隐居图,寒溪入空谷。
苍石压危构,白云养乔木。
向来仇池梦,历历在我目。
何哉草堂资,政尔饭不足。
视我舌尚存,吾居有时卜。
犹忆相从紫阳里,雨晴屋上见青山。读书不似向来好,应俗何曾半日閒。
自草太玄生白发,谁餐大药驻朱颜。闻君吏隐玉溪侧,只隔邻封可往还。
情怀甘澹泊,书史自逍遥。
夜读妨邻睡,晨眠误客招。
燕归帘半卷,鸟散竹还摇。
雨足轩东圃,缘溪认药苗。¤
芳景多游客,衰翁独在家。肺伤妨饮酒,眼痛忌看花。
寺路随江曲,宫墙夹道斜。羡君犹壮健,不枉度年华。
淮水汤汤无尽期,琅玕又见吐孙枝。石麒麟送在兹夕,蜡凤凰成应几时。
眼中不置阿堵物,膝下所以宁馨儿。蒲觞角黍最初会,它日三千客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