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海树远生烟,推过篷窗对月眠。
半夜橹声摇梦醒,趁潮多有渡江船。
猜你喜欢
远看山有色(sè),近听水无声(shēng)。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少年听雨湘东郡。孤馆灯花晕。中年听雨凤城西。一树绿桐花下拨银
野噪寒枝鹊,村归古寺僧。傍阶闻落叶,隔岸数残灯。
月退频移席,潮高尚倚藤。江虚群籁息,人语近渔罾。
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骤下摇兰叶,轻飞集竹丛。
欲将琼树比,不共玉人同。独望徽之棹,青山在雪中。
楚歌一声发,吴侬双泪涟。武昌应尚远,船是武昌船。
长安十六夜如洗,千门万户烟花里。
闺中少妇夜出游,陌上行人忽成市。
粲粲珠钿映月来,翩翩翠袖抟风起。
风前月下逞娇姿,爱惜春花能几时。
无那蓂荃先落荚,只愁杨柳渐飞丝。
游丝飞入黄金地,扑牖穿帘果何意。
凤甸常悬祷雪忧,鳌山久罢观灯戏。
灯光却照五侯家,列炬然膏满绛纱。
岂谓铺金能作埒,亦知剪彩易为花。
银花火树开佳节,遂令观者相环列。
霍氏门墙有后尘,魏其池馆空前辙。
凄凉往事已为陈,恨杀怀春似玉人。
莫贱兰房今夜女,故多椒掖旧时亲。
明珰尽结琼瑶丽,袨服争看锦绣新。
襦曳茝时香散霭,袜移莲处暗生尘。
香尘冉冉随芳步,共道非烟亦非雾。
驰目还怜梁下期,客冶又为桑间误。
皞阇今已羡如云,夙夜谁当畏行露。
铁锁遥开天上桥,渐台何必待符招。
二南倘被翘薪化,四海应回广髻谣。
礼容盛。
尊俎列。
玄酒陈。
陶匏设。
献清酒。
致虔洁。
王既升。
乐已阕。
降苍昊。
垂芳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