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官此地有逢迎,且向姑苏台上行。更与黄花期九日,能消几屐了平生。
秋田垂老岁功急,野树著寒烟景横。我忆吴都旧时赋,栖乌渺渺堕江城。
猜你喜欢
尊酒为欢偶共斟,江清地迥夜沈沈。感君流水高山意,畅我光风霁月心。
人间投老事纷纷,才薄何能强致君。
一马黄尘南陌路,眼中唯见北山云。
溪水秋更清,天晴好行舟。叩舷发吴歌,荡漾无时休。
朝戏朱坡下,暮宿青岭头。胜事或有得,随意终日留。
往年思此乐,屡叹来无由。今我方求田,意欲营东畴。
兹计傥能就,遂免卒岁忧。身随鸥泛泛,心逐鱼悠悠。
南舍与北邻,杖策步可投。更祈旸雨时,禾稌常有秋。
屏风岩畔,又梅花如雪,年光欲换。宦迹天涯浑转絮,行到蛮溪狪厂。
诸葛台荒,伏波山峻,往事千秋远。碧簪青带,韩公旧句曾选。
却忆乌鹊桥头,鱄◆江上,泛宅天随惯。小阁垆香熏柏子,景物吴趋清艳。
金缕衣轻,玉箫声缓,是处堪肠断。神山风引,何时重倚栏槛。
黄沙碛(qì)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参考资料:
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黄沙:指沙漠地区。云天:高空。直下低:往下低落。
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十年聋坐静修龛,倾耳江边一夜谈。鞭策有情君自厚,驽骀无力我何堪。
菁莪梦里儿童感,云水天涯老病甘。何日鸢鱼携手地,天机流动白沙庵。
理梦复理梦,梦如江水长。达生迷化蝶,玩世托炊粱。
忽起汤齑口,仍留冰炭肠。醉醒都两字,毕竟不如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