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歌竹枝,吴人歌白苧。寄言黄帽郎,停舟向江渚。
江渚清涟漪,江风吹客衣。三载一朝别,宁无千里思。
子乘道上车,我戴山中笠。它日若相逢,还当下车揖。
雩阳好山水,三江接龙门。愿托双鲤鱼,时时寄平安。
猜你喜欢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雁书夕至慰孤吟,蝶梦宵驰折寸心。老蜃嘘楼波浪阔,白驹入谷树云深。
百蛮风气嗟时变,一代英雄肯陆沉。见说盘中多隐所,卜居准拟傍幽岑。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
勾引春情出苑墙,无人知处忽然香。愁连粉艳飘歌席,亦要天花作道场。
风约暗香临浅水,月明疏影媚寒塘。浣花溪上堪惆怅,可是无心赋海棠。
花枝灼灼难描。正垂髫。家住绿杨津畔、跨红桥。
眉峰秀。莺声溜。试琼箫。最爱猩唇轻破、小樱桃。
百尺青楼大道边,五陵游骑骁翩翩。
不思夜魄过三五,祇问春醪赏十千。
密锁香云深处户,乱飘梨雪晚来天。
愁眉岂待歌成惨,咫尺河阳信未传。
生铁铸牛头,牵犁还拽杷。
智者笑忻忻,愚人惊怪差。
古往今来几百年,更向鬼门重贴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