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宛驹入汉家,春云团出五文花。武皇空把黄金铸,不见河图出渥洼。
猜你喜欢
天马初从渥水来,郊歌曾唱得龙媒。
不知玉塞沙中路,苜蓿残花几处开。
躞蹀宛驹齿未齐,摐金喷玉向风嘶。
来时欲尽金河道,猎猎轻风在碧蹄。
已讶衾(q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
讶:惊讶。衾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白猿弄清泚,秋入山骨冷。
老僧怯凭栏,忽失袈娑影。
神剑虽闭匣,精光岂可藏。骏马纵服盐,意气常激昂。
人生显晦何能定,只有肺肠堪照映。投杼犹然惑母慈,拾煤尚足疑宣圣。
往日康衢或太行,乍时谈笑多机阱。下士驰驱竞世情,大贤优游引天命。
公之妙质信非常,冰壶照射触琳琅。高怀直揭千寻势,异藻常函五色章。
材大任小已足惜,守正被屈仍踧踖。兰佩翻同萧艾捐,珠光却等沙尘掷。
乃公气度转开扩,倚涧寒松看落落。折齿终不废啸歌,刮骨何妨任欢谑。
僦居幸与诸子邻,閒来文酒日相亲。兴狂每索山花笑,歌罢翻闻鸟语新。
有仆捆屦差活身,慇勤伏侍忘其贫。诸郎矫矫多奇气,摄衣屡接席上宾。
江左风流终自在,顾氏神驹竟可驯。钜力便堪扛鼎吕,奇珍那得惮磨磷。
黄钟子气今回律,转盻旋看天地春。
春明分手两经春,吴舫欣同夜语亲。欹枕却怜听雨细,入山还喜试泉新。
饱尝世味初归客,寒到征衣又送人。为语玉皇香案吏,秋风且莫忆鲈莼。
潮人无计驻轩车,来扇仁风仅岁馀。
棘院从今添立鹄,金堤亘古免为鱼。
真堪香火陪韩庙,谁采风谣继叶渠。
曾忝史官牛马走,不妨奋笔为公书。
梦觉疏蝉韵更凄,阑干曲曲柳阴移。
吴蚕蜀茧缲千尺,一种愁机两处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