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
田家腊月上山时,赤脚负薪雨中归。身无夹褐头无笠,寒风飒飒吹湿衣。
檐牙滴沥声不断,天地黯惨逄岁晏。自从十载正月吉,雨雪阴霾少晴旦。
乱离窜匿饥寒死,上宰有无惟浩叹。身强众勇能杀戮,白玉为床金作屋。
宣麻诰敕天不恤,一命不沾寒士族。雨师汝灵胡不仁,元日人日乃有神。
赤土槁苗遁何所,天威人虐民独苦。
猜你喜欢
夔(kuí)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jiē)。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xīn)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huán)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biǎn)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8-229.
2、窦英才等.唐代文学作品选【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1):93-94.
3、华夫.杜甫《负薪行》语词小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65-66.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此诗写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诗中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
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后汉书·周举传》指出当时的社会弊病是:“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这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社会同样存在。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自,四五十岁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夔州处女被安史之乱葬送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是表现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和悲叹,而用“长”字则是夔州处女的自怨自悒。
此诗的第二个层次,即“土风”以下二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也可以说是诗的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妆束。她们十之八九要砍柴、卖柴,换的钱来养家糊口。女子既要维持家计,又要应付官府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接下去两句写她们的服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杜甫写的是老处女,所以她们把头发挽成垂颈的双鬟。因为是处女,她们爱美的心思尚未泯灭,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了,上面却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还只是作为铺垫,目的是写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滚西一带的集市在高处,她们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卖。对于“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意思是背盐只赚得蝇头微利,是贩私盐,是偷偷摸摸地贩卖私盐,这样“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负薪,还得背盐。在唐代盐铁由国家专卖,贩私盐不允许,但可以多赚一点钱。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一点私盐,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样为了屯积居奇。杜甫把史书中的“乘时射利”和“豪贾射利”改为“死生射利”,正是为了说明背盐女子像获取猎物一样冒险挣钱。“死生”二字是定性的,“射利”二字是绘形的。正因为负薪女挣扎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所以她们备感生活的艰辛,挥泪度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图画。
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这里的“巫山”与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无直接关系,当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此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乃具有典型之意义。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此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乃是鲜见的。诗写土风,文字质朴。
常笑唐衢生,一恸可以死。焉能流涕被面,日日别知己。
又常笑朝鲜,无泪可沾巾,悲歌两语为我吴妇人。
平生钟情重离别,一听《阳关》肠一绝。铜驼陌上会逢君,谁料相忘如永诀。
昔携手青春,春水一笑禊吏尘。醉能强歌醒能赋,满坐唯有孙尧文。
酒阑歌断如转烛,寒食累累新鬼哭。丞相书桐异鸟巢,曾园仙市芳郊绿。
海棠三径无根枝,败瓦颓垣亦已锄。旧游勿感有至此,独为吾党权区区。
我欲与君重一到,化为长瓶酹荒草。早知世事去如风,只合黄公垆下倒。
当时一醉锸埋我,不见兴亡应更好。且复止此休云云,我有臣子高能文。
令其讲罢日就君,就君归日诵所闻。吾贫吾老不足念,君须君发何年□。
幼安九十愁更愁,空羡一生长乐传。呜呼斯人斯世不相见,绿树莺啼泪如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