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游梁日,诗书问志年。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结交澹若水,履道直如弦。此欢终未极,于兹独播迁。赭衣登蜀道,白首别秦川。泪随沟水逝,心逐晓旌悬。去去逾千里,悠悠隔九天。郊野间长薄,城阙隐凝烟。关门共月对,山路与云连。此时寸心里,难用尺书传。
猜你喜欢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zǎi),只似当时初望时。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
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
2、梁守中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3
望夫石:古迹名。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指安徽当涂望夫石。
载:一作“岁”。时:一作“年”。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耳闻梅圣俞,及此将十载。洛下聚英豪,文华富如海。
声名动冠剑,久合参朝寀。何意幕中客,新违江上宰。
材高虽用晚,大器终有在。三公识者多,荐拔可立待。
栖栖九衢里,尘土增厌殆。相逢恨知晚,乍似去贫馁。
邻居幸见过,沃此胸礧磈。
一物全无尽力担,相逢江北又江南。
向来贴肉那堪语,更著渠侬一布衫。
道人伐鼓钟,田父共瞻拜。里神殊非古,小民乃忻戴。
蚩蚩竭愚诚,洋洋或如在。嗟余徇田庐,稼穑固攸赖。
草枯豆苗稀,孰测青冥外。出门望平野,寥天动云旆。
万事不可道,苍茫剩此身。南山复谁在,秋鹤方自呻。
若问报韩者,徒为佐汉人。乞骸抱黄石,落落松花春。
悠然云在空,此意许谁同。身出勋名外,心归恬澹中。
高楼偏夕照,深竹自凉风。试问今秋兴,还添菊几丛。
庙前双桂树,柯叶恒蓊蓊。不知何王世,司徒嵇氏冢。
女郎井中死,灵怪相唝恐。自谓得水仙,谁当觉群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