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上秋衣,来敲远寺扉。
栖禽惊客至,睡仆讶僧归。
钟度行廊尽,灯留浴院微。
非无招旅馆,禅寂愿相依。
猜你喜欢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双蛾:即双眉。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情形。
词作开首词人把时间安排在深秋时节,直陈闺中少妇因秋来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来,对秋的无奈与叹喟几乎成了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妇女来说,则有更深一层含义在,那就是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或许便是词作中女主人公为何秋来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紧接次句词人没有继续写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转而刻画她的外形:“黛拂双蛾浅”。这句是说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绪不好,无心刻意修饰自己的面庞,从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内涵具体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依旧夏装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体受不住了,才感觉到。一个“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单体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怜的特点。上片结句“修竹萧萧晚”,看似词人是要以景作结,写女主人公住处周围的环境,实则借此进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独的形象。深秋薄暮,几株修竹在秋风中瑟瑟摇动。单薄、孤寂,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写照吗?
下片词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由怨转恨,可知女主人公过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鸿”在此有较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鸿,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怨与恨(即词中的“此意”),给远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这句也暗示这位女主公一直是伫立窗口,目送飞鸿远去。“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二句是说,女主人公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目送孤鸿消失,寂寞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她怅然回到闺中,掩上门扉,周而复始地让孤寂与凄凉笼罩着自己。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实是蕴含了女主人公的无数辛酸泪。
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个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间的互相烘托、渲染,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万方同日荷尧仁,旧事凄凉敢重陈。恩宠最先奔走后,未胜馀恨欲沾巾。
胡飙乱卷星如雨,予归淮南君去楚。明月浸冷广陵船,绿蘋愁绝潇湘渚。
尺书在袖数雁鸿,美人中夜怨砧杵。乾坤日远欲问谁,阊阖天高重遇女。
一笑浮云坠青天,五平金茎听白苎。万片龙鳞江上来,为尔直取天河煮。
共向天门骑白螭,肯向人间问腐鼠。醉来高卧北斗旁,无数松篁月下语。
青镜衰容每自怜,世人描画岂其然。朱衣象笏承君宠,野泊林栖本性天。
閒引鹤行松径里,偶寻梅憩石桥边。西风日送长安信,但报升平一万年。
幽栖元不厌山深,把臂何人共入林。树下凉风中散客,窗间白日上皇心。
青苔果落空庭得,流水花香别涧寻。但恐鹤书知处所,不容高卧只如今。
郎来如上滩,五步三步留。郎去如下滩,瞥疾不回头。
雾邪烟邪行,草莽者兄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