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采花女,采花置瓶中。三日花憔悴,红颜翻更红。
明年花纵破,的应不胜我。明年更明年,渐不胜花妍。
西头黄金轮,东头白银毂。人生颜色得坚牢,何必勃律河中三尺玉。
猜你喜欢
于阗(tián)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xiū)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shū),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yán),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hào)齿。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参考资料:
1、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名姝:即美女。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翻:反而。
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娥眉、皓齿,借代美人。娥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
此诗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
全诗可分两段。前六句叙事,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
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像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
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人李白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采花女儿于阗姝,颜色比玉玉不如。金舆迎之不肯出,千回万转犹自殊。
飞燕合德亲姊妹,闻道同宫还作态。潇湘之竹一色碧,迄今不染皇英泪。
欲出不出心自怜,春风只在秋风前,与归长信归于阗。
庭暗梨花疑有月,堤晴杨柳自生烟。
徙倚郊台酒半醺,千年陈迹草纷纷。风烟又与行春别,秀色平将宝积分。
水落平湖洲乱吐,天垂四野日初曛。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松锁白云。
晚来碧海风沉,满楼明月留人住。璚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
十二阑干,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
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
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
良宵坐来永,念此柏下雪。鹤氅时一过,亭亭如孤月。
黑风吹海立,云水渺三韩。
蓑笠渔舟里,无心下钓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