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万骑纵西山,天险谁当百二关。今日安危任边将,异时恩泽满朝班。
乌边白骨那能辨,马首红妆若个还。冗散书生空哽咽,截书谁为破愁颜。
猜你喜欢
传闻边马塞回中,候火甘泉极望同。风雨雕戈秋入塞,云霄玉几昼还宫。
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北望苍然天一色,汉家高碣倚寒空。
冲晦僧儒诗者豪,尤怜赖汝壮方袍。
一千篇兴时无敌,三十年功格最高。
白发逢春今更勇,清吟彻老莫辞劳。
何朝始肯将珠玉,却报仙人换木桃。
风涛几千里,归路半乘舟。此地难相遇,何人更共游。
坐经嵩顶夏,行值洛阳秋。到寺安禅夕,江云满石楼。
禅栖忽忆五峰游,去著方袍谢列侯。经启楼台千叶曙,
锡含风雨一枝秋。题诗片石侵云在,洗钵香泉覆菊流。
却忆前年别师处,马嘶残月虎溪头。
展画发古香,弄笔娱昼寂。
是中亦何好,使我喜忘食。
春风缓,春日暖。山鸟嘲啾,山花烂熳。达磨面壁九年,归宗拭坏双眼。
诸人还会么,南山粲,白石烂。
白发被(pī)两鬓(bìn),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hào)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duò)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yōng)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lì)。
天运苟(gǒu)如此,且进杯中物。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9-181
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被:同“披”,覆盖,下垂。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肌肤:指身体。实:结实。
五男儿: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好:喜欢,爱好。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二八:即十六岁。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六与七: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垂九龄:将近九岁。垂,即将到。觅:寻觅,寻找。
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杯中物:指酒。
此诗先说自己老了:“”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是后一句说自己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话少见有人道出。后面是写儿子不中用:“”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垂”与前“行”义同,都是将近的意思。按,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是如此,可见蠢笨。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黄庭坚。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
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