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顿复益数椽,门前柳色春风颠。入门左顾壁四立,欲言不言但冁然。
松涛骤鼓豆香发,碧瓯错落真珠圆。江瑶含醉垂紫缬,鲟鼻吐腴如玉船。
人生醉饱差快意,馀者碌碌俱可怜。主人送客欲就枕,东家酒胡索酒钱。
安得负郭买二顷,为汝种秫消残年。
猜你喜欢
不羡鹏飞运,聊随雁北还。扪天上何岭,犯雪过曹山。
偶到万里去,重来一梦间。观河见如旧,双鬓自斓斑。
含羞整翠鬟(huán),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yīng)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jiāo)雨。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在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
上片描写从前女子在与情郎相聚时弹筝的情景。起首一句好似一个特写镜头,先画出这位女子的娇容美态。此时她仿佛坐在筝前,旁边站着一位英俊少年。在弹筝之前,她娇羞怯怯,理了理头发。“整翠鬟”三字把她内心深处一股难名状的激动感情恰当地反映出来。下面“得意频相顾”一句,是写这女子弹筝弹到高潮,她的感情已和筝声溶为一片,忘记了方才的羞怯,不时地回眸一顾,看看身旁的少年。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
“雁柱”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斜列如雁行,故称“雁柱”“一一春莺语”,系以莺语拟筝声。白居易《琵琶行》云:“间关莺语花底滑。”韦庄《菩萨蛮》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似为此句所本。前一句以“雁行”比筝柱,这一句以“莺语”状筝声,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使人觉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动筝弦,轻拢慢捻,很有节奏。随着十指的滑动,弦上发出悦耳的曲调。在这里,词人着一“语”字,又进一步拟人化,好像这弦上发出的声音在倾诉女子的心曲。
下片写此时两情隔绝,凄苦难禁。“娇云”二句,语本宋玉《高唐赋》,暗示他们在弹筝之后曾有一段幽会。然而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分离了。着以“容易”二字,说明他们的分离是那样的轻易、那样的迅速,其中充满了懊恼与怅恨,也充满了怜惜与怀念之情。“梦断知何处”,表明他们的欢会象阳台一梦;然而鸳魂缥缈,旧梦依稀,一觉醒来,仍被冷冷清清的氛围所笼罩。
结尾二句,写男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谛听着窗外的雨声。阵阵急雨,敲打芭蕉,这是男子在回忆中产生的错觉,也是他迫促烦躁心情的写照,同时又表现了孤栖时刻幽寂凄清的况味。雨声即为筝声,这样的筝声,最易触动愁绪。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哀乐对比。上片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明快的节奏;下片则情深调苦,表现了孤单寂寞的悲哀。以乐景反跌哀情,故哀情更为动人。词中正面描写弹筝的女子,而以英俊少年作侧面的陪衬;上片中写这男子隐约在场,下片中则写女子在回忆中出现,虚实相间,错综叙写,词中的感情就不会变得单调。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如以“雁行”比筝柱,以“莺语”拟筝声,以“娇云”状远去的弹筝女子,以雨打芭蕉喻筝中的哀音,或明比,或暗喻,都增加了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雨到中宵歇,心知逗晓晴。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风借轻帆便,天催嬾客行。
不应樟镇酒,无意待人倾。
八千里隔东西境,十二时分昼夜泉。
湖边春色十分深。
两过道人争一蓬,岂非名号偶然同。
樗翁赖是无权柄,往问无家铁壁翁。
去岁还家逼岁除,厨人灯火祭更初。悬知今夜团栾说,说著邳州不得书。
鸟倦归旧林,鱼潜依故渊。物性尚如此,人道岂不然。
张君清流彦,早岁志精专。德行务脩省,问学深穷研。
一自永乐初,擢桂偕群贤。亲藩列清秩,辅导心乾乾。
清操挺松柏,岂为桃李妍。设醴眷弥厚,匡正情愈坚。
流光倏已迈,奄忽三十年。顾惟衰老至,白发已盈颠。
鹏程宜远举,素志未获宣。封章达九重,乞身返林泉。
圣情特矜悯,诏许归园田。朝出蓟门道,暮登潞河船。
鸿鹄遂远适,不为羁绊牵。迢迢闽关路,遥望渺南天。
亲宾共迎候,欢然相后先。溪山澹清旷,风月蔼无边。
壶觞适优逸,杖履惬盘旋。愿言慎调摄,寿祉永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