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说昔时金谷园,且倾今日看花尊。风流合并洛中社,胜绝元称白下村。
展席醉延池月吐,开轩吟对水烟昏。百年嘉集应难数,莫厌归灯拥路繁。
猜你喜欢
冶城西畔魏公园,仙客同开上日尊。花绕复亭深隔市,柳藏幽径曲成村。
帘栊昼启春阴静,睥睨晴通野气昏。向夕不须仍秉烛,缤纷萝月映阶繁。
窗前谁种芭蕉(jiāo)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yú)清。(馀清一作: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lín)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参考资料: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版:119.
2、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09.
中庭:庭院里。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
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事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晓日转城鸦,驱驰陌上车。身虽居道路,心已恋京华。
陇树萧萧叶,河流混混沙。到时春烂漫,开遍上林花。
城隅西北华阳台,镇日犹吹燕国灰。名马骨存金饼掷,美人手好玉盘来。
苦心竟就函头计,恨事空余生角哀。易水萧萧风莫渡,问谁置酒罚深杯。
孤山擎山水中央,留下梅花代代香。
满酌湖遥一时酹,问咸平事已荒凉。
湖中为客久,溪上已桥成。来往扁舟意,存亡十载情。
旧友犹婉娩,稚子亦将迎。秖有疏狂在,从时自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