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拙庸何病,吾宗自得师。云山增旧槩,风节照当时。
雁过三湘远,音□五岭迟。春陵贤剌史,继此复书谁。
猜你喜欢
翠羽啁啾夜,空山偃蹇时。
看人多冷眼,出手尽高枝。
香细巡檐得,寒深踏雪知。
纷纷后来者,红紫莫矜奇。
拥罢寒炉小酌馀,挑灯又近古人书。一枝粗定身多幸,此地应逢两岁除。
脂红粉白。可是闺娃植。镜里娇容同一色。怎忍金刀轻劈。
登筵曾佐辛盘。渍来糖醋微酸。不为伤春伤别,也应怅触团圞。
西浙东江昔袂分,洪都湓浦忽相闻。
才看陶令门前柳,却忆滕王阁上云。
何处鱼蛮能避役,无边鲸海尚行军。
诗书胸次堪筹国,定不专凭柱后文。
芜尽田园学亦荒,衰年无复梦张阳。起予节里心期合,及此年时脚力强。
万古推迁陵谷变,几人登览姓名香。欲追奔逸惭驽蹇,始信人间有乘黄。
纵多桃李也无言,只是然篱与映门。暖日护将鹦鹉瘴,和风吹却鹧鸪瘟。
乡书题就双重晕,炉气熏残一缕温。梦里明明渡湘水,不知若个似仙源。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参考资料:
1、钱仲连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漾:吹过。脱:脱下。
被:让。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