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树连云日色残,晚风初定绿波閒。方壶老去空能画,不见长江雨后山。
猜你喜欢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shū)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chá)牙忽变态,后岭杂沓(tà)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liáo)绕,上有行人高缥(piāo)渺(miǎo)。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仰看微径斜缭(liáo)绕,上有行人高缥渺。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参考资料:
1、杜甫《前出塞》:‘‘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2、《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3、杨抱朴编著.《诠释与解读》.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40
走马:奔跑的骏马。倏忽:很快地,忽然。
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变态:改变形态。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微径:山间小路。缭绕:回环旋转。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卷席贫抛壁下床,且铺他处对灯光。欲行千里从今夜,犹惜残春发故乡。蚊蚋已生团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谁知更有芙蓉浦,南去令人愁思长。
扰扰不得志,客心安可论。古关羸马路,穷海恶鱼津。
驿叶行边落,篱花到日新。敖游无不可,天地一閒人。
石滩联骑雪垂垂,已把南山入小诗。后洞今朝逢折竹,却思联骑石滩时。
宫井蛟龙夭矫垂,晓瓶初汲渴禽窥。清泠已向金盆贮,甘滑还从玉椀知。
九酝酒醇由此得,小团茶味为留迟。閤门地脉应相似,翰苑曾邀咏昔诗。
裁云剪雪。要软红界断,书幌清绝。越网千丝,暗罥秋痕,玲珑影斜月。
疏疏也学方空样,看织就冰蚕全别。逗晚凉篆缕寻香,几阵落花风歇。
休把玻璃上了,任檐际乳鸽偷觑。窗隙雨过黄梅,了鸟呼关,又觉罗衣寒怯。
唐宫水帛依稀认,漾槛外帘波三折。待夜来悄放纱幮,却恐玉人偎热。
支离满天地,点点度轮蹄。堠火传边近,烟花障陌低。
陆生衣本素,楚客志须泥。沧海飞扬甚,无嗟浩劫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