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近煖云湿,夜深闻雁低。声音灯外尽,羽翮月边迷。
冉冉白榆上,悠悠黄竹西。应逢穆王骏,春草一长嘶。
猜你喜欢
故园渺(miǎo)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zhāi)闻雁来。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参考资料:
1、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
3、赵海丽于红景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仔细地察看。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我性爱风竹,历耳如筦弦。两日偶不闻,但见青摩烟。
半夜意展转,时闻雁翩翩。未能叫云月,而我独不眠。
抱被夜徙榻,空堂秋山连。亦有鸥鹭栖,历历鸣更传。
为汝饮一杯,问汝以一言。不居芦苇中,乃巢苍翠巅。
萧萧西风多,一等菰蒲寒。远来有相伴,汝等岂不贤。
不觉点急急,难通意惓惓。振翼忽飞去,江湖水连天。
有鸟有鸟刺天飞,凌风何处借高栖。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
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
旅雁乘风翱,薄暮声嘹呖。寒云暝前途,营营双倦翼。
问之何从来,远自沙塞北。尔性固随阳,尔心乃谋食。
原田有稻粱,亦复多矰弋。空阔蓼花滩,胡不暂栖息。
过尽梅花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
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
秋风萧瑟静埃氛,边雁迎风响咽群。瀚海应嫌霜下早,湘川偏爱草初薰。芦洲宿处依沙岸,榆塞飞时度晚云。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
烦君为报江南客,憔悴辽东更向东。
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声兼边哨苦,影落楚云长。
此夜头堪白,他山叶又黄。年年洞庭浪,飘泊更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