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陆优劣分,士龙较敦笃。东吴举贤良,于时年十六。
入洛正翩翩,二俊张华目。出补浚仪令,平心断疑狱。
干请拒黄门,词直气岳岳。王弼夜谭经,神鬼亦钦服。
卢志工谮人,遂乃肆谣诼。造物岂不仁,一例遭荼毒。
三世将不祥,西陵诛亦酷。天道本神明,报复如转毂。
猜你喜欢
婉娈昆山姿,俊伟产其麓。访古五茸城,喟焉叹二陆。
将相门华腴,文章世推服。赤乌销霸业,天意覆邦族。
《辨亡论》三篇,实自炫荆璞。相携事闇朝,羁旅作都督。
恩感成都王,罹祸何乃酷。仕宦一熏心,肺腑尽成俗。
漫将千里莼,比拟到羊酪。不见张季鹰,命驾秋风速。
鲙斸吴淞江,鹤听华亭谷。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巵。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不见高人久,含情日倚楼。雕龙思绪论,吐凤忆风流。
笔底三江泻,胸中万宝褒。何当击舟楫,一过白沙洲。
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
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秋来关去梦,几夜度商颜。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物态无端固尽谙,自为俗吏欠清谈。
岂忧官况全萧索,祗畏人言足二三。
玉勒已辜寻晓陌,锦鳞犹忆钓秋潭。
公余自遂疏慵性,从道嵇康七不堪。
湖上绿烟丝,迎风不自持。别离无意管,解斗好腰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