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蘋红蓼碧江涯,日暖双双立睡时。
愿揭金笼放归去,却随沙鹤斗轻丝。
猜你喜欢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xī)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参考资料: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687
2、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7
3、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184
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青玉:蓝绿色的玉。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碧山:指山色青绿。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秋江清浅时,鱼过亦频窥。却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浴偎红日色,栖压碧芦枝。会共鹓同侣,翱翔应可期。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一点白如雪,顶黏丝数茎。
沙边行有迹,空外过无声。
高柳巢方稳,危滩立不惊。
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
求鱼未得食,沙岸往来行。岛月独栖影,暮天寒过声。
堕巢因木折,失侣遇弦惊。频向烟霄望,吾知尔去程。
碧芦风暖健精神,烟澹烟浓片影分。
天怪觅鱼心未足,不教名与鹤同群。
丝羞顶发雪羞裳,敛翅凝眸立野塘。日晚莲船惊起处,逆风飞去两三行。
波澜静处立身孤,氄雪攒霜腹转虚。
尽日滩头延颈望,能销大海几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