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天涯寄此身,风流来往侧乌巾。摊书跌宕云横几,挟句推敲月趁人。
梨枣均匀儿女大,酒肴澹泊岁时新。天真烂漫知何似,杳杳桃源物外民。
猜你喜欢
白发南邻叟,藏身水石间。
长辞五马贵,独对万峰闲。
瓶粟贫长乏,山松醉亦攀。
时时邀我坐,明月踏歌还。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yù)栗(lì)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xùn)。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2.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芋粟:芋头,板栗。
宾客:一作“门户”。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深:一作“添”。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宣华辇路牧牛羊,摩诃龙池草茫茫。
宫殿犁尽余缭墙,南风远吹禾黍香。
草间白骨横秋霜,何由唤起釂一觞?痴人走死声利场,我独感此惜流光。
苹花开时风榭凉,美人缥缈如鸾翔。
尧年舜日乐未央,非子之故为谁狂?
翠峰斜倚侧金翘,罗带萦红罥碧桃。
应是春愁禁不得,东风深院粉墙高。
我闻唐虞代,乃有巢与由。逃荣若避垢,洗耳谢九州。
罗山多飞瀑,鸣玉漱清幽。岩石俨异搆,眷言隐士邱。
坐听尘嚣尽,岂必濯其流。我来景高风,咫尺不可求。
因思咏沧浪,清浊各自酬。
水绕荒坟县路斜,耕人讶我久咨嗟。
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
兰台柱史秀风标,骢马南行万里遥。雷雨岷江流惠泽,霜风巴国净炎飙。
豺狸胆落愁玄豸,燕雀栖卑怯皂雕。此去安民君有计,疏封何必待归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