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胜既冠三湘,仁智所乐皆其旁。翠岫俯映青罗光,上月乔木摩穹苍。
亭下川遐覆银塘,水面风来笑语香。骚人相值喜飞觚,雄辩清谈五月凉。
饮馀相与坐方床,论文日暮兴何长。佳篇疾读韵琅琅,直疑星斗焕光芒。
格高调古说奇方,况复笔法追二王。事业无穷叹茫茫,丹铅点勘策非郎。
与公致道心可忘,浩歌直造无何乡。
猜你喜欢
江亭胜概冠三湘,仁智所乐皆其旁。
翠岫俯映青罗光,上有乔木摩穹苍。
亭下川遐覆银塘,水面风来笑语香。
骚人相值喜飞觞,雄辩清谈五月凉。
饮馀相与坐方床,论文日暮兴呆辰。
佳篇疾读韵琅琅,直疑星斗焕光茫。
格高调古说奇方,况复笔法追二五。
事业无穷叹茫茫,丹铅点勘策非良。
与公致道心可忘,浩歌真造无何乡。
宣尼生不到西河,圣化难沾觖望多。
商也天教生独晚,为分一脉阐文科。
匡山于外史,上越有归舟。
久负江湖约,宁知岁月流。
琼书天上鹤,《渌水》镜中鸥。
一曲真幽绝,当追贺监游。
春牖对芳洲,珠帘新上钩。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水光悬荡壁,山翠下添流。讵假西园燕,无劳飞盖游。
少年随将讨河湟(huáng),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青年时代就已经随军参加征讨河湟的边防之战,等到头发发白,边境安定的时候才返回故乡。
十万将士如今生死难还,没有几个了。只剩下我吹着边疆的曲子空对斜阳。
参考资料:
1、余正松.边塞诗选.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326
2、李乃珍.新编注声唐诗三百首.山东:齐鲁书社,2014:118
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烽烟。
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还者甚少。边曲:边地的曲调。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花浦。翠烟香雨。吴女。听吹箫。细蛾攒绿倚轻桨。闲想。
背红桥。
寒风飒飒响庭槐,爱日明窗坐北斋。
闲忆故山归未得,旧游时展认云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