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途未整远行装,夜息还同客异乡。一盏寒灯吟拓落,三更旅舍话凄凉。
茅檐梦破芙蓉月,竹榻思侵荻苇霜。晓起鸡声咿喔处,数村烟水画苍苍。
猜你喜欢
只知逐(zhú)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róng)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参考资料:
1、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3-94
2、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11-312
逐胜:寻觅胜景。
东山:指作者家乡的山。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
群山:指东山。新晴:刚放晴的天气。泥融:湿润的泥土。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第二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东山上的雪渐渐消融,多是变成了湿润的泥土而少许成冰,而这时还没到新晴之时。这就是前两句所写,不仅很好承接上一首点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为下面“宜看不宜登”讲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这句“最爱东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样的位置就出现了,而再写一次就进一步表现了对东山之雪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不同于前首,这句话的是带有些许愁意的。第四句直接点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宜看不宜登”,可以远观而不可登攀近赏,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失望的,而且其中又隐含着对白雪消融掉的可惜。
西湖之名,杭颍异辙。
然皆足以寄七弦之清调,而共千里之明月。
方指地而辨讹,客哄堂而缨绝。
迄五日之考据,验注编于一阅。
是诗之来,予目所别。
昔也传观,今焉秘笈。
叹人事之易变,何凋零之飘忽。
然则记岁月于所见,而逸名氏于可阙,
亦予之所不忍恝也。
凌晨忽失绿杨阴,知是江潮昨夜深。一梦已行三里月,五更长忆百年心。
层滩白浪倾村树,曲港红菱掠水禽。吹散旅情天又远,此时惆怅为谁吟。
驿使挂来郡吏批,丁宁急急趁符移。
儿童骇汗催科急,趣贺元来荷圣慈。
大郡名邦三历敡,居无家累一身强。渊明自信为先世,李白何妨入醉乡。
兴味萧条琴鹤对,仁恩敷洽棣棠香。年来谁应循良诏,怀剑如君滞远方。
湖外垂云向夕冥,湖头密雨洒窗棂。梅花暗落千林白,镫影閒挑一夜青。
踏雪多年期佛屋,冲泥咫尺阻渔汀。鸡鸣欹枕潇潇甚,且当还元阁上听。
北方九月霜,宾盘无生菜。
岭南信地暖,穷冬竹萌卖。
君念庾郎贫,茧栗供庖宰。
中有岁寒姿,真时久不坏。
前身渭川侯,千亩偿宿债。
珍可配天花,贱不数石芥。
早薤与晚菘,奴仆望宾介。
文园酒渴馀,想不厌姑嘬。
预恐吹作竹,明日东风噫。
急须驱儿童,倾筐携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