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惊秋海上还,片云孤月蓟门关。
无端昨夜西窗梦,不道千山与万山。
猜你喜欢
岁年丰稻粳,井邑盛烟火。北园曾未窥,王事方勤我。
花枝互低昂,鸟语相许可。观物见归根,抚时终宴坐。
搔首望四邻,诸贤皆最课。极工簿领书,甚办米盐颗。
平生短朱墨,吏考仰丞佐。初无公侯心,骨相本寒饿。
明窗怀玉友,清绝吟楚些。念君方坐曹,无因奉虚左。
悠悠干禄利,草草废渔樵。身世堪惆怅,风骚顿寂寥。
高秋期步野,积雨放趋朝。得句如相忆,莎斋且见招。
雨过一蝉噪(zào),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qì),白鸟故迟留。
暮霭(ǎi)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参考资料:
1、陈光.杜牧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19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48页
蝉噪:指秋蝉鸣叫。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成家得将军,如越大夫蠡。
功成拂衣去,智囊未叩底。
秋千墙外道。正垂杨凝妆,黛蛾匀晓。渐绿汀洲,唤旧情都是,数声啼鸟。
单舸来时,问载得、落红多少。废榭荒帘,空伴离魂,送将残照。
漫省相思盈抱。叹荏苒春韶,梦云应好。一镜风花,念酒醒时节,更教谁扫。
纵有罗裙,终不似、故园芳草。莫惜青青双鬓,樽前年易老。
忆年十七兮初入未央,获侍步辇兮恭承宠光。
地寒祚薄兮自贻不祥,谗言乘之兮罪衅日彰。
祸来嵯峨兮势如坏墙,当伏重诛兮鼎耳剑鋩。
长信虽远兮匪弃路旁,岁给絮帛兮月赐稻粱。
君举玉食兮犀箸谁尝?君御朝衣兮谁进熏香?婕妤才人兮俨其分行,千秋万岁兮永奉君王。
妾虽益衰兮尚供蚕桑,愿置茧馆兮组织玄黄。
欲诉不得兮仰呼苍苍,佩服忠贞兮之死敢忘。
但得梅花过一冬,那须圣酒送文穷。
扬州不见梅花面,莫是何郎句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