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翻经祖上人,中书画里见来真。当时客有先公在,不见风仪独怆神。
猜你喜欢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chóng)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yōu)悠。
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16
夕阳楼:旧郑州之名胜,始建于北魏,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等齐名。花明:九月繁花凋谢,菊花开放,特别鲜明。柳暗:秋天柳色深绿,显得晦暗。绕天愁:忧愁随着天时循环运转而来,秋天有秋愁。重城:即“层楼”,指高高的城楼。楼:指夕阳楼。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诗中三、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满川秋获重赬肩,拾穗儿童拥道边。
夜夜江村无吠犬,家家市步有新船。
夺攘不复忧山越,安乐浑疑是地仙。
惟有衰翁最知达,避胡犹记建炎年。
两年金凤城边,等闲又见东风菜。侯门惯客,东园高宴,青云飞盖。水上幽亭,恍然真似,阑舟同载。望红楼翠壁,青田白鹭,谁信是,山阴塞。郁郁林梢紫动,便安排春来天外。醉魂摇荡,尊前何恨,狂香浩态。高枕吾庐,倒衣命驾,心期长在。为使君料理,潘郎老鬓,尽花枝戴。
心赏南楼一味凉,波光山影上藜床。莫言体国非吾事,好梦不能千里长。
旧传三宿虞丞相,健笔岩端纪岁华。落日大江屯虎豹,清风峭壁动龙蛇。
独留遗像围赪玉,无复题名罩碧纱。客到欲为桑下恋,一声林磬又栖鸦。
江村归去见闲田,屡遇尧汤水旱年。秋气萧条连井邑,烟光惨澹自山川。
虚疑世有桃源路,共笑人忧杞国天。多事刘琨空起舞,鸡声误却半宵眠。
君今幽兴何所寄,日坐磐石梅花傍。一峰两峰洞庭古,千树万树罗浮香。
平泉庄畔酒初醒,却月观头人欲狂。何似侬家新坞就,不须遥羡白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