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酣拟坐月中台,月上迟迟且复回。峰影过湖残照去,风声入谷野云来。
衰年多病堪何事,清世无功愧不才。除却慈闱朝夕外,旧书还与故人开。
猜你喜欢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lín)鳞居大厦。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0-31.
2、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1-72.
陶:同“掏”,指挖土烧瓦。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沾:同“沾”。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元冥初试发硎铓,屑玉镂花散渺茫。画里渔舟归晚浦,吟边风竹泻寒塘。
窗涵明月三分白,帘绝飞埃半点黄。却笑年来衰懒甚,镇龙羔袖锁书仓。
才罢沿流又溯流,关河不尽兴悠悠。书生别有胸中略,閒看横江万斛舟。
城郭沙阑口,荒荒草木秋。地连三万卫,名是五云楼。
眢井填银瓮,春耕响玉钩。千年馀王气,今日未全收。
一卷南华子,科头抱双膝。时有鹿麋来,殷勤似相识。
凭吊空山感百端,延平创业最艰难。孤军地拓田横岛,上将身登韩信坛。
井水一泓冰雪冷,剑光万丈斗牛寒。铁砧胜迹堪千古,想见英雄立马看。
去年阴山雪,平地三尺馀。人言土中蝗,入土不用驱。
今年岁枯旱,野食无豆蔬。西来三尺蝗,旧岁雪不如。
秋田有遗秉,未足饱一夫。细雨生谷芽,屯云几时舒。
群凶剧豺虎,诸将劳驱除。横尸作京观,流血如决渠。
高穹厌杀气,荆棘满郊墟。尚复此恒雨,未知当何如。
岂欲令斯民,竟死不少纾。天亦念赤子,理岂有是欤。
会当开晴云,却返羲和车。我廪虽巳殚,我地尚可锄。
庶用种宿麦,更作来岁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