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晚大堤行,莽然千里平。
天低垂旷野,风壮撼高城。
列肆居茶估,连营宿戍兵。
累累北门堠,泪尽望神京。
猜你喜欢
大堤临汉水,四时好行乐。纷纷驰宝勒,处处上珠箔。
酒旗拂柁楼,岸花映江阁。日暮管弦声,风吹满城郭。
大堤女儿花见羞,大堤杨柳映青楼。金壶满注樊城酒,醉杀狂夫不解愁。
大堤春日暮,骢马解镂衢。请君留上客,容妾荐雕胡。
罨画溪头老诗伯,夜榜仙槎郁林石。要令南斗避文星,却归北辰捧天极。
顷逢桂江双鲤鱼,殷勤两寄尺素书。山长水远到不到,未必韦郎迹也疏。
书中只有相思字,更及融州一寒士。泮水曾参冷似冰,等待春风放桃李。
柴门拥溪水,溪响无朝昏。农夫荷锄倦,独倚秋树根。
顾我田畴好,念我桑麻繁。脉脉不能语,感兹风雨恩。
风雨岁时熟,古俗今犹存。遥指烟生处,亲戚满前村。
稚子驱鸡犬,夜来忘闭门。何以酬清时,努力从田园。
昔爱诵《豳风》,亦常歌《小雅》。桑柘栖鸡豚,结庐在中野。
春菑方扶犁,秋禾倏盈把。野老乐时和,高枕瓜棚下。
田家老瓦盆,新醪月中泻。击鼓赛先农,调瑟娱方社。
何必桃花源,此境足潇洒。风尘久误人,我岂悠悠者。
新晴土膏动,原上春草生。陂塘引涧壑,活活春水鸣。
桑阴悦好鸟,布谷时一声。夜来饱饭牛,朝来从耦耕。
耦耕一畦毕,淡泊心无营。偶然召邻叟,索取壶觞倾。
高谈视天壤,把酒欢平生。面无忧喜色,胸无宠辱情。
始知于陵子,灌园逃公卿。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mù)江清。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mí)正平。
城头上传来了叠鼓声声,城墙下日暮时江水清清。
要想学那一曲《渔阳掺挝》,这时世已经没有祢正平。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8-209
叠鼓:重迭的鼓声。这里指繁杂的鼓声。暮:傍晚时分。江:指长江。
渔阳掺:即《渔阳掺挝》,鼓曲调名。掺:三挝鼓。掺、挝,都是“击”的意思。祢正平:即东汉文人祢衡(173-198),字正平。
此诗前两句写景。薄暮时分,诗人漫步城外。只见古老的城墙矗立在夕阳余辉中,显得那么肃穆,似乎在沉思;城墙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声诉说。黝黑森严的古城墙、流经千载的江水,再加上朦胧的暮色,这番景象很容易在人们心头唤起一种地老天荒、宇宙无穷的感慨。此刻,城头上又传来激昂的击鼓声、悠长的号角声。鼓角之声融入苍茫暮色,飘落在江面上,与呜咽的流水声,汇成一首奇异的乐曲。它仿佛是热烈的呐喊、愤怒的呼唤,又仿佛包含着凄历的呻吟。它使人激动不安,又使人凝神深思。“城头迭鼓声,城下暮江清”,从字面上看,只是交代了暮色中听鼓这一事实,然而它却渲染出了一种苍凉而幽怨的气氛。
那时急时缓、抑扬顿挫的击鼓声使诗人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击鼓骂曹的故事:三国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威震朝野;而一介书生祢衡(正平)却偏偏不肯奉迎他。曹操为了羞辱祢衡,故意令他充任鼓吏。一日,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娱众。祢衡从容不迫,裸体更衣,击《渔阳掺挝》,声节悲壮,听客莫不为之动容。随后,他又大骂曹操弄权。曹操虽恨之入骨,但又恐杀之而招致物议,便把他送到刘表处;祢衡又得罪了刘表,最后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被杀。诗人此时所滞留之地,正是当年祢衡被杀的地方,那在苍茫暮色中显得格外悲怆、浑远的鼓声,自然使他想起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诗人不禁慨然叹道:“”
由所闻之鼓,想起《渔阳掺挝》;由《渔阳掺挝》,想到击此调而丧身的人,可谓联想自然,一气贯通。见景生情,追忆往事,这是第一层意思。“欲问渔阳掺”,说明诗人又清醒地意识到眼下所闻并非祢衡所击之曲;之所以听不到那悲烈之调,乃是因为“时无祢正平”。由追忆往事而回到眼下情景,发出惋惜之叹,这是第二层意思。然而,当今世上多是阿奉权势、趋时媚上之流,正需要像祢衡这样的人慷慨击鼓,以《渔阳掺挝》的清亮之音扫荡混浊之气,使媚俗者自惭,使权势者知羞。可惜如今既听不到那曲《渔阳掺挝》,也见不到像祢衡这样的人。其时,正是牛党当权,李党纷纷被逐之时,国事日非,诗人愤慨极深。追昔抚今,一吐胸中块垒,这是第三层意思。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汇成一股郁愤之气,回旋往复,寄慨遥深。
今我所居,圭窦荜门。
俯首折腰,如坐覆盆。
终日譊譊,形弊神昏。
死所未知,旧事谁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