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苑(一作远)长为客。
商山遂不归。
谁怜北陵井(一作客)。
未息汉阴机。
猜你喜欢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谁怜北陵井,未息汉阴机。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sà)飒如有人。
苍旻(mín)霁(jì)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tí)鴂(jué)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参考资料:
1、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4-185.
飒飒:风声。
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节物名园晚,风烟亦媚秋。
钿梢低露竹,珠罅老霜榴。
坞籁晴先响,窗霞暝自收。
山楹谁侍坐,正似傅岩幽。
晴来未觉是春朝,已有东风着柳条。
雪自坚牢盈尺在,冰才轻薄一边消。
不愁雾暗看花眼,且倩人扶上马腰。
却忆探春湖上路,小红船子木兰桡。
画地学书间兖国,磨砖作纸见周生。吴钩自厉谁知苦,柳脚能传世谩惊。
手冻寒天资熨斗,质莹深夜映灯檠。他时图画詶贤母,记我诗篇劝力成。
坐忆空山路,青林去不遥。斋关闭秋雨,寒磬落江潮。
雅自依龙藏,凭谁问虎桥。尘心报支遁,何日晤言消。
我客齐安岁,君官汾上春。安知濒鬼录,不作定交人。
炀灶中郎满,斗鸡开府频。如何令王济,清血染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