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归欲尽,北客始辞春。零桂虽逢竹,湘川少见人。
江花铺浅水,山木暗残春。修刺辕门里,多怜尔为亲。
猜你喜欢
万艘龙舸(gě)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biàn)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suí)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yǔ)论功不较多。
舸:大船。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汴水:汴河,即通济渠。
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帝宫催夕召,萧瑟雨声来。诏传青笠戴,赐酒殿中回。
海阔天长万里风,光辉不减又当空。水花荡漾何尝定,桂影依微一样同。
对酒及时还似镜,登楼相待恐如弓。今宵昨夜看圆缺,照尽兴亡一点中。
故人长是别离难,今日论交未尽欢。客里旧毡随地暖,囊中古剑倚天寒。
反思旨酒分光禄,尚忆和羹给大官。文事固知天未丧,太平丞相政桓桓。
黄花何处问东篱,小径秋深客到时。正喜幽香承露湛,不应繁蕊斗霜迟。
白衣绿酒聊先醉,落帽狂风祇自知。阅尽炎凉增感慨,强将芜语缀君辞。
养素遁丘壑,云松见高情。兴来发长咏,琅琅金石声。
十年湖海上,久闻谪仙名。翘迹不可见,怀人阻遐征。
昨闻观光来,曳裾金陵城。馆阁多故交,衣䙬有诸生。
矧兹粉署郎,禄养时所荣。凌云未遂愿,胡乃遽言行。
盘洲多奇胜,山水秀以明。三径别来久,松筠晚青青。
登临多暇时,足以娱暮龄。祖席阻同宴,赠言愧瑶英。
骄阳方施行,秋节已树立。田苗在膏肓,何道可副急。
云雷不成雨,成雨初不湿。咄咄逼中秋,为霖恐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