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
- 用前韵呈诸道友
- 西泠桥题画
- 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
- 南归诗十八首
- 南归戏为长句自解
- 送程孟阳游楚中
- 莼羹歌
- 六浮阁歌题所画六浮阁歌图(有序)
-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
- 次韵招孟阳出郭看梅
- 种花用前韵
- 送汪伯昭游白门伯昭将自京口至栖霞寺因忆旧
- 滕县道中
- 西湖有长年小许每以小舠载予往来湖中临行乞
- 玉岑闲行口占
- 病中柬徐孺谷将有白下之役
- 除夕
- 石冈园池同仲和泛舟作
- 除夕 其二
- 除夕 其三
- 除夕 其四
- 春尽同仲和泛舟溪山堂
- 读书仲和郊居寄怀孺谷
- 白门七夕感怀
- 赠别洞庭葛实甫
- 九日风雨泛舟石湖
- 送龚三仲和就试白下 其一
- 送龚三仲和就试白下 其二
- 送龚三仲和就试白下 其三
- 清河道中柬同行宋上木
- 黄河九日寄怀家中兄弟 其一
- 黄河九日寄怀家中兄弟 其二
- 舟中杂兴 其一
- 舟中杂兴 其二
- 任城舟中得家报述怀 其一
- 任城舟中得家报述怀 其二
- 游任城南池
- 太白楼
- 荆门舟中见菊偶成
- 清渊逢乡人南还
- 移舟入荷池同孟阳方回小泛
- 为杨谶西题断桥小景
- 新安江中有怀玄度伯昭诸子
- 西湖小筑次韵答子与
- 叠前韵重寄子与
- 次韵答西生上人见寄
- 戏柬汤吾狂于灵隐精舍
- 雨中喜莲壑自朗至
- 西湖寄沈无回于黄岩 其一
- 西湖寄沈无回于黄岩 其二
- 灵隐次颖法师韵
- 残腊
- 寄胡仁常民部 其一
- 寄胡仁常民部 其二
- 二月五日自虞山还文休迟予于鹿城同张冲善少谦顾子贻幼疏步屧山间因过幼疏夜饮限韵得村字
- 次日同文休子崧静之子贻幼疏集冲善斋中限韵得灯字
- 夏华甫水亭邂逅甬东朱汉生已载酒重过与汉生集别
- 题半塘陆仲子新居
- 春江寓目
- 出都门答伯美见慰
- 东阿道中
- 西湖答家兄茂初见寄
- 丰干得孟阳广陵归讯兼闻淑士从白下奉使南还率尔有作
- 别鲍溪甫程公亮二子
- 别汪伯昭
- 访慧法师于皋亭桐坞作
- 赠城南夏君君善种树作小景盆盎中疏密掩映颇有画致
- 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
- 次韵答李九仙山中见寄
- 次韵酬沈雨若见寄
-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 其一
- 除夕白门喜比玉携榼至寓舍同子将无际升父无我守岁伯敬复遣人饷酒
- 元旦枕上口占
- 元日偕子将无际过比玉居停主人费节卿为置酒竟日节卿好武时鼓掌说剑比玉有家藏端砚甚古至是始得观
- 滁州道中见梅感赋 其一
- 滁州道中见梅感赋 其二
- 旅宿滁州同子将无际步屧至龙潭山忆丙午偕羽明孟阳来游已一纪矣
- 濠梁道中别子将无际南归 其一
- 濠梁道中别子将无际南归 其二
- 濠梁道中别子将无际南归 其三
- 濠梁道中别子将无际南归 其四
- 濠梁道中别子将无际南归 其五
- 濠梁道中别子将无际南归 其六
- 南归途中述怀 其一
- 南归途中述怀 其二
- 南归途中述怀 其三
- 登润州玉山亭子感怀
- 元夕虎丘有怀闲孟子薪诸子
- 南归后六日偕闲孟子薪家茂初无垢集鲁生园亭梅花下次家茂初韵
- 雨中泛舟南郊听江君长弦歌次家茂初韵
- 宝尊堂看杏花次从子宜之韵
- 娄塘过杨娄南故居感赋娄南为先君旧识有昆山巧石尚藏余家今其地已半属他姓且别构园亭矣
- 过积善庵悼双林长老
- 雨中集侯雍瞻东园
- 重至西湖柬孟阳子将诸兄弟
- 西湖寄怀闲孟子薪
- 久客湖上家兄以诗见寄次韵答之
- 集鲁生薖斋次比玉韵
- 送忍公都试白下
- 送吴西音之楚
- 送同年陈公虞司理被召北上
- 送项不损之燕
- 寿陈士远七十
- 送张宗自之任晋安
- 海上和孟阳观伎诗次韵
- 灵雨诗次公路韵 其一
- 灵雨诗次公路韵 其二
- 灵雨诗次公路韵 其三
- 灵雨诗次公路韵 其四
- 寿金子鱼
- 寿闵明卿
- 九日泛舟次伯氏韵时方从公路饮归
- 赠谢明府生曰
- 寿孙青城山人
- 四月二日同诸弟过夏华父水亭小饮
- 夏氏水亭次朱汉生韵
- 吴门送徐令公携家白下
- 题人新斋
- 朱修能见访闻予方葺檀园以诗枉讯次韵荅之时修能将至茸上
- 送徐克勤试京兆
- 送人游南雍
- 闵伯先过里中晚泊溪头不肯叩门翌日以诗见投次韵奉酬
- 伯先偕徐女扬诸君见过留饮檀园别后伯先以诗见寄次韵
- 寄韩孟郁国博
- 秋日喜子鱼孟阳君美仲和过檀园宿留即事
- 伯氏有作次韵再呈诸兄
- 小葺檀园初成伯氏有作仲和次韵见投复用韵奉答兼订后期 其一
- 小葺檀园初成伯氏有作仲和次韵见投复用韵奉答兼订后期 其二
- 用前韵呈诸友
- 再次前韵柬孟阳仲和
- 小葺檀园初成伯氏以诗落之次韵言怀
- 再用清字韵呈诸道友
- 秋日卧痾西音以诗枉讯次答 其一
- 秋日卧痾西音以诗枉讯次答 其二
- 再次前韵东西音兼呈孟阳仲和 其一
- 再次前韵东西音兼呈孟阳仲和 其二
- 赠沈公路 其一
- 赠沈公路 其二
- 再赠夏华甫
- 送谢明府入觐 其一
- 送谢明府入觐 其二
- 元夕雨邀里中诸君小饮檀园灯下次伯氏韵
- 十六日诸君载酒重集宝尊堂次伯氏韵
- 为宋比玉题画
- 题画 其一
- 题画 其二
- 宿法相为吴伯霖题画
- 将别西湖诸君,夜雨小饮清晖阁,为方回画扇口占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一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二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三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四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五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六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七
- 和憨山师菩提庵八咏 其八
- 为陈维立题画 其一
- 为陈维立题画 其二
- 为陈维立题画 其三
- 为陈维立题画 其四
- 为陈维立题画 其五
- 为陈维立题画 其六
- 为陈维立题画 其七
- 为陈维立题画 其八
- 为陈维立题画 其九
- 为陈维立题画 其十
- 和西生上人山居杂咏次韵 其一
- 和西生上人山居杂咏次韵 其二
- 和西生上人山居杂咏次韵 其三
- 和西生上人山居杂咏次韵 其四
- 无际游句馀将便道参云栖走笔送之
- 为宋比玉题画 其一
- 为宋比玉题画 其二
- 晓发邹县
- 云龙山
- 宝应道中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一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二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三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四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五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六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七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八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九
- 雨中看梅西碛即事 其十
- 题画
- 送汪君彦同项不损燕游兼呈不损
- 有僧欲礼清凉而未决来索予诗戏书四绝句 其二
- 南归诗十九首 其十九 抵家
- 题画送平仲
- 邹县道中
- 过郎当岭口占示汪无际
- 送张子石北上
- 次慧法师山居诗韵同忭中上人李九仙张尔完赋 其二
- 无题 其三
- 送徐陵如朱尔凝北上 其七
- 南归诗十九首 途中示子将三首之三 其六
- 述梦
- 有僧欲礼清凉而未决来索予诗戏书四绝句 其三
- 冬日同袁小修王幼度诸君集钟伯敬邸舍即事
- 为子将题夜游卷
- 抱疴真歇禅师塔院夜坐偶占
- 无题 其四
- 南归诗十九首 其十一 东阿道中
- 自新安江至钱塘舟行绝句 其十二
- 泛舟湖市为孟阳题画
- 次慧法师山居诗韵同忭中上人李九仙张尔完赋 其五
- 秋别
- 西碛看花宿六浮阁上走笔示闲孟兼呈同游诸子
- 送徐陵如朱尔凝北上 其三
- 寄无际于会稽兼讯张使君宗晓
- 湖上题画次比玉韵 其一
- 送徐陵如朱尔凝北上 其五
- 自齐云乘筏至落石台留宿
- 南归诗十九首 其十三 登云龙山
- 娄江舟中题画送王平仲游南雍
- 西湖喜遇谭友夏赋赠
- 夜泊斜桥同王与游顾子贻诸君步至灵岩小饮而下
- 寄答吴巽之兼讯沙宛在张冷然二女郎 其一
- 南归诗十九首 其十四 黄河纪遇
- 题画赠潘子方孺
- 送王屺生归楚
- 徐村遇潮
- 次韵荅子将见招
- 春日过梁溪偕顾虞工秦圆昔吴峦稚刘彦和游宝界信宿陈氏山庄翌日将泛湖至华藏寺阻风不果登鼋头渚而还即事有作
- 自青芝看花至茶山憩山头石上感旧
- 无题 其二
- 送无际北上三首 其一
- 南归诗十九首 其一 不寐
- 赠别不了上人
- 三月十三夜同陆大无界待月虎丘得殿字
- 友人吴瑞生尝患腹痛自言遇小不平辄发以酒浇之则止酒醒复然余闻而异之为作此歌不敢望枚生七发聊用广瑞生意耳
- 有僧欲礼清凉而未决来索予诗戏书四绝句 其四
- 严太夫人生日歌
- 十月十五夜同印持子将诸兄弟自灵隐步月至上天竺口占
- 西湖走笔赠雪峤上人渡江寻云门山
- 题画再送王平仲
- 送徐陵如朱尔凝北上 其六
- 自新安江至钱塘舟行绝句 其十
- 雨中独坐翏翏亭看桂花得张子崧书问兼怀孟阳 其一
- 西湖邂逅山阴俞不仝连日欢饮席上口占 其四
- 小筑看荷花偶成
- 吴门舟中邂逅闲孟自白下归出予画卷索题时予方北上走笔见意
- 九日翏翏亭独坐看花感怀有作
- 寿方孟旋母郑太夫人
- 甲子元日试笔作画兼题二绝句示家弟无垢是岁予五十将携家至武林有别业在皋亭桃花坞中山水佳处也 其一
- 赠别吴正子
- 苦雨行
- 南归诗十九首 其十五 瓜州晓望
- 将赴试白下走笔别荃之
- 正月晦日雨霁同归文休张冲善少谦集顾子贻斋中听祖印上人谭禅分韵得理字
- 黄河夜泊
诗文翘楚
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天启,崇祯年间,文坛上正是竟陵之气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绝之时。李流芳诗文既不同于以复古求革新的李攀龙等“后七子”,也有别于神秘晦涩的钟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质朴清新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流芳的诗歌风格类似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还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响。他认为诗应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性情是诗歌的生命。要做诗,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性情。至于诗的表达形式,这都是诗人在求表现其性情之时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这一观点创作的。
如他的五言诗《过臬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记其“出西湖”、“向黄鹤”、到龙居湾永庆禅院同阔别已久的一濂等僧友欢聚的情景,状“霜余山容浅、天清海气薄”之胜境,抒“暂歇尘劳心,始知寂灭乐”之善缘和“夜长惬深语”的欢趣,以及“千林流素”之时与僧友一道步月吟诗之意境神韵,可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相比并。
李流芳的文章亦为文人所重。内容为叙事怀人、山水游记和题画及序,以题画为多。这些文章不长,但都清新自然,风姿各异;笔墨平淡,感情真挚深厚。正如黄宗羲所言:“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
他的《题灯上人竹卷》便是一例。这篇短文与其所绘尺幅小画笔致非常相似,信手写来,淡淡数笔,而情趣盎然。没有雕饰之痕,而有淡永之美。作者追忆与上人相知的经过,平平叙来,三言两语,而别后思念之情溢于纸上。“幽窗几净”三句,今与昔、情与景融成一片。谈及绘事,则以千竿真竹化为乌有的惋惜,反衬友人画竹笔墨益进的可喜,由此又生奇幻之思,说画竹乃真竹所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奇幻中又带有诙谑,见友人画艺大进,自己为此感到高兴。
李流芳于崇祯元年(1628)病中自选诗文12卷(古今体诗6卷,共366首;杂文4卷,题画跋2卷,共90篇),定名《檀园集》,命侄子李宜之和子李杭之校勘。崇祯三年(1630)由知县谢三宾合唐时升、娄坚和程嘉燧三人诗文编成《嘉定四君子集》出版。
清乾隆46年(1781),《檀园集》被钦定为《四库全书、集部六》。1993年《檀园集》入选《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书法大成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
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上海博物馆藏其《李白游洞庭湖诗轴》,行书“天门中断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用笔圆润,以气韵取胜,结体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起笔收锋,沉着俐落,纵放有度,节奏平稳而错落有致;横竖撇捺,颇得苏字风神气度,点划细微处又自出意匠。学苏字又不完全与苏字雷同,当属明人学苏字中的上品。
再如入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宝大典》的自书五言诗轴,行书共40句,属借景劝世之作。全篇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划精到,颇见功力。风格在苏东坡和赵頫之间。但细观之,长蘅此书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方笔多起笔处多有棱角,由于笔间牵丝流畅,行笔有动势,仍不失灵动之感;二是撇多收锋,显得较为含蓄,也增强其力度感,这似乎赵字。李氏书法,学古能变,且独具风格。
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
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
李流芳传世墨宝比较多,有扇面、手札、立轴和题画,绝大多数收藏于江、浙、沪和苏州市等博物馆。其作品被辑入《中国书法名作大观》和《国宝大典》等典籍。
画苑健将
画家李流芳,工山水,兼善花卉。其画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李流芳《秋林亭子图》轴,上自题七绝一首:“山作矾头水少纹,巨然烘染董源皴。一间山水闲亭子,脱手平分与故人。”这无异于声明自己的笔墨是从董、巨中学来的。事实上,李流芳在传统学习上并非局限于一、两家。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外,盛传不衰的《芥子园画谱》(上水部分)就是以他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增编而成。
李流芳在绘画上既崇尚宋元各家,又能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于画中自创新意。《吴中十景图》册是他写生作品中的代表作。他以艺术家的视角摄取吴中十处风景名胜入画,摹写真实生动,主景次景剪裁得宜,他的传神之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吴中胜景特有的风采,令人神往。他五十岁时画的一副雪景轴也来源于生活经验,画上自题:“甲子腊月十三日,归自吴门,大雪弥日,舟过城南,见留光树色,冒雪含烟,颇不乏致,辄画此纸。”他每次游西湖,都要带回很多写生稿,总之他的写实功夫是比较突出的。他常以自然山水为画本,随手写景,所以笔端不落俗套,富有生气,形成一种清新、秀逸的独特风格。董其昌赞道:“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赝乃其写生,又有别趣。”
山水外,李流芳又善作水墨写意花卉。他的花卉,笔势飞舞,泼墨淋漓,别有一种逸趣。归昌世叹为:“其娟美之致,俱在笔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评为:“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出入宋元,逸气飞动。”总之,李流芳的高超画艺使他成为晚明画坛上卓有声誉的大家。
他的画,同他的诗文一样,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成为作者抒发个人性灵的凭借。其《长林丰草图》轴,足具代表性:远山秀朗,湖中风帆一片,堤岸杨柳扶疏,水草丰盛,茅屋中有一老人正仰首低吟,隐居的惆怅心情,使满幅明媚江南春色,织入几许愁丝恨缕。细读右上题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可谓作者伤时不遇的郁闷,报国无门的悲哀,尽融解到那长林丰草的媚人景色中。
李流芳曾言:“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萃造化、古人、诗境于一局,以不似求真似。”这便是他画学思想中著名的“三不似”理论,其精神即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体现了李流芳要求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何等珍贵。根据他的画卷题画跋语编成的《檀园论画》,为中国画论的可贵资料。
其绘画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珍藏,并入选《国宝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等绘画经典。
印坛名流
诗、书、画之外,李流芳还精于治印。他宗法文彭,上溯汉制,又自具创意。是三桥(即文彭)派中骨干,与皖派篆刻大家何震齐名。
如李氏印作“每蒙天一笑”,语出杜甫《能画》,离开原诗的语境,可以理解为自谦之词。意思是刻印、画画或写的字,“小动作”也安排得比较巧妙。运刀以冲为主,带有反刀动作,颇似苏宣。线条质朴,没有过多曲折,刚柔互补,整个效果爽朗清丽,笔意舒展。有一种轻松、自然、貌淡神浓的秦汉风范。
再如他的另一枚印作“山则之臞”,它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古人常以“山泽之臞”来形容隐迹山林的高人隐士,刻此四字恐怕是李流芳自我心境的流露。这件作品,在章法上采用了回文法,以求得虚实对角呼应;在笔法刀法上,显得有骨有肉,自然轻松,流溢着一种不经意的创作心态。
总之,他的作品大都是粗服乱头,纵横冲撞,线条古拙朴茂而无故意修饰之概,风格豪放潇洒不羁,在粗糙中见出元气淋漓的大度来,比起刻意工整又时俗之气充斥的匠气之作来,这样的作品显然更有魅力。他那“不择石、不利刃、不配字画,信手勒成”的风度,正是一种才子型的创作,他是个地道的写意派篆刻家。
李流芳既精于篆刻,又是位诗文高手,所以常常以名流身份出现在印坛,为同时代的篆刻家的印谱撰写序跋,其中不乏精彩的记述和有价值的见解。
“余少年时游戏此道,偕吾休友人竞相摹仿,往往相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目前无古人,今渐老,追忆往事,已如隔世矣。”
“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三桥、雪渔其佳处正不在规规秦汉,然而有秦汉之意矣。”
以上文辞,集中反映了明朝后期印章创作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他所谓:“前无古人”、“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并非无视古人,实乃通古变今,入古出新,它提示了印章艺术发展的方向。明朝万历年间,印学思想流派纷呈,李流芳为“入古出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被辑入《中国闲章艺术集锦》和《历代闲章名品鉴赏》等典籍,他有关印学的论文入选《历代印学论文选》。
李流芳以诗文和本县程嘉燧、唐时升、娄坚合称“嘉定四先生”;他和松江画派班头董其昌,以及陈继儒、杨文聪、王时敏、王鉴、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等合为“画中九友”;在篆刻界,他与归昌世、王志坚合称“三才子”,享有诗书画印俱佳、诗书画三绝的称誉,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位对后人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如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非常推崇他的人品和画品,早年即对其画十分倾心,且广为搜罗,深入研习,从中获益甚多。
万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于嘉定南翔一户官宦人家。原籍安徽歙县南丰。祖父 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伯父李汝节是嘉靖进士,官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万历进士,四川参议。李流芳兄弟四人:长兄李元芳,诸生,诗人;仲兄李名芳万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县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
李流芳青少年时,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李氏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己,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被放,坐帐论牍,病中的李流芳闻讯,扶枕浩叹:“不可为矣!”
崇祯二年 (1629)闰四月三日李流芳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钱谦益作《李长蘅墓志铭》,程嘉燧书丹,宋珏篆盖,侯峒曾作《祭李长蘅先生文》。清嘉定诗人林大中有诗夸其“忆当晚明时,官途亦多术。高士多鄙之,坚卧独不出。诗笔能清真,画品亦超轶。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简质。孝廉忧国家,呕血遂以卒。”大书画家董其昌曰:“其人千古其艺千古!”